五而笄。而许嫁。有成人母之道。此皆从天地五行之大数也。文子曰。昔者中黄子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闲。二十有五人。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善人。中人。辨人。中五有仁人。礼人。信人。义人。智人。次五有仕人。庶人。农人。商人。工人。下五有众人。小人。驽人。愚人。完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言而云。不行而从。故圣人之所动天下者。真人未尝遇焉。贤人之所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所谓道人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文子发言二十五人。论止有四。未为具释。今依诸经书略解。上五有谓人者。孔子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曾子曰。阳之精气为神。神以灵智为义。谓灵智其照如神。故曰神人也。孔子曰。尧之智如神。真人者。性合乎道。有若无。实若虚。明白太素。至极弊然无为。故曰真人。道人者。孔子曰。其德大乎天地。其量总乎日月。莫之能测者。有此德量。故曰道人。至人者。真直为素。守一不移。善恶不能回其虑。荣辱不能动其心。故曰至人。圣人者。家语曰。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万品之自然。敷其大道。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民人不知其德。覩者不识其善。此谓圣人也。庄子曰。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明于变。谓之圣人。次五德人者。德被于物。使百姓各得其所欲。日用而不知。兼利无择。与天地合。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此谓德也。贤人者。智周万物。动静合理。孔子曰。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规矩。言可法则。为匹夫而不怨。在诸侯而不骄。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身。施财天下。不贫。此贤人也。善人者。见善如不及。言满天下无口过。孔子曰。躬行忠信。而心不怨。不置仁义。志意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笃行信道。自强不息。犹然如将可越而不可及。此君子人也。又谓善人。中人者。一心以事主。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顺美匡恶。犯而无隐。先公后私。不伐其劳。此中人也。辨人者。智思无穷。情鉴善恶。问无碍滞。巧言如流。去邪从正。无有可匿。此辨人也。中五仁人者。为上不侈其功。为下不羞其陋。慈施恻隐。终而不衰。此仁人也。礼人者。分别尊卑。廉让谦谨。为上恭敬。为下思敬。此礼人也。信人者。诚实不欺。片言折狱。达不肆意。穷不易操。此信人也。义人者。决断分了。一度顺理。从善屏恶。事无碍滞。此义人也。智人者。识达谋虑。鉴察物情。能知萌兆。豫覩善恶。此智人也。次五士人者。孔子曰。知不举多。必审其所由。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从行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所虑也。行既由之。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则性命形骸之不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士人也。庶人者。未入仕位。犹居垄亩之闲。或始解褐。未沾品命。周礼云。庶人。在官者始入秩也。此谓庶人也。农人者。用天之道。因地之利。春耕秋收。常在稼穑。此曰农人也。商人者。负贩市。随时鬵货。贵贱相易。以资产业。此商人也。亦曰贾人也。工人者。雕斵伎巧。备诸器用。造新修故。以力货财。此曰工人。下五众人者。凡杂云众人。豫让曰。范中行氏以众人遇我也。小人者。卑鄙行恶。此曰小人。孔子曰。桀纣虽帝王。其犹小人也。文子曰。中绳。谓之君子。不中绳。谓之小人。君子虽死。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驽人者。驽。钝也。亦罪隶为名。古者。有罪为奴。尚书曰。予则奴戮汝。罪之也。纣以箕子为奴。亦戮辱也。马有驽者。以其钝也。愚人者。嚚闇无知。菽麦不辨。谓之愚人。孔子曰。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者。以其禀昏浊之气而生。非学所得也。亦曰庸人。孔子曰。心不存始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又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闇大。而不知所伤。从物如流。而不知所仇。此庸人也。肉人者。狂痴无识。痛痒莫分。虽能动静。与完不异。是谓肉人。此二十五等人。由禀五行之气。各有优劣。故有多等。善恶不同。今且分为四品。其神真道至圣德贤七者。受王气而生也。善中辨仁礼信义智八者。相气而生也。士庶农商工五者。休气而生也。众小驽愚完五者。囚气而生也。王气当其盛时。故最灵圣。相气微劣于王。故自善忠已下伏王政。休气已衰。故当仕庶之例。囚气最劣。故当众小之流。文子以上返下。喻人比畜。亦近之矣。然此五气。有清有浊。有正有邪。有初有末。若得正气。虽在卑劣。方为大善。若受卑气。虽居尊胜。众兴大恶。至如桀覆夏宗。纣亡殷族。周衰幽厉。汉灭桓灵。此则处尊兴恶者也。负鼎于殷庙。垂钓于磻溪。商贾南阳。饲牛车下。当此之时。其善未见。及登师辅。仁圣并彰。此岂非卑下而能宏济。其贤德已上。气正无邪。故居最上。然气之初也。龄齿终长。气之末也。命相短促。此四气又有四别。若上清秀。灵智愈高。上而浊污。乃须修饬。下而清秀。琢磨方以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