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则法统类以应之,无所疑作(下加心),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里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白矣。文王亦可谓大儒已矣。
第六章
楚成王读于殿上,而伦扁在下,作而问曰:“不审主君所读何书也?”成王曰:“先圣之书。”伦扁曰:“此直先圣王之糟粕耳。”成王曰:“子何以言之?”伦扁曰:“以臣轮言之。夫以规为圆,矩为方,此其可付乎子孙者也。若夫合三木而为一,应乎心,动乎体,其不可得而传者也。则凡所传直糟粕耳。”故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孰能及之?
第七章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入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入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韦,智者好弹,有殷懃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传曰:闻其末而达其本者,圣也。
第八章
纣之为主,戮无辜,劳民力,寃酷之令,加于百姓,憯凄之恶,施于大臣。羣下不信,百姓疾怨,故天下叛而愿为文王臣,纣自取之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及周师至而令不行乎左右,悲夫!当是之时,索为匹夫,不可得也。《诗》曰:“天谓殷适,使不侠四方。”
第九章
夫五色虽明,有时而渝。丰交之木,有时而落。物有成衰,不得自若。故三王之道,周则复始,穷则反本,非务变而已,将以止恶扶微,绌缪瀹非,调和阴阳,顺万物之宜也。《诗》曰:“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第十章
礼者则天地之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是也?礼然而然,是情安于礼也。师云而云,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君子之道。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第十一章
上不知顺孝,则民不知反本。君不知敬长,则民不知贵亲。禘祭不敬,山川失时,则民无畏矣。不教而诛,则民不识劝也。故君子修身及孝,则民不倍矣。敬孝达乎下,则民知慈爱矣。好恶喻乎百姓,则下应其上如影响矣。是则兼制天下,定海内,臣万姓之要法也,明王圣主之所不能须臾而舍也。《诗》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第十二章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为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几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曰:“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爱命国之黄髪,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第十三章
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若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深所见博也。劳心苦思,从欲极好,靡财伤情,毁名损寿。悲夫伤哉!穷君之反于是道而愁百姓。《诗》曰:“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第十四章
儒者,儒也。儒之为言无也,不易之术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虽居穷巷陋室之下,而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无置锥之地,明察足持天下,大举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则社稷之臣也,虽巌居穴处而王侯不能与争名,何也?仁义之化存尔。如使王者听其言,信其行,则唐虞之法可得而观,颂声可得而听。《诗》曰:“先民有言,询于蒭荛。”
第十五章
传曰: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阃,莽然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故明王使贤臣,辐凑并进,所以通中正而致隐居之士。《诗》曰:“先民有言,询于蒭荛。”此之谓也。
第十六章
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来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自周室坏以来,王道废而不起,礼义绝而不继。秦之时,非礼义,弃《诗》《书》,略古昔,大灭圣道,专为茍妄,以欲速则不达利为俗,以告猎为化,而天下大乱。于是兵作而火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