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国,汤学乎贷子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耼。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诗》曰:“不衍不忘,率由旧章。”
第二十九章
德也者,包天地之大,配日月之明,立乎四时之周,临乎阴阳之交。寒暑不能动也,四时不能化也。敛乎太阴而不湿,散乎太阳而不枯。鲜洁清明而备,严威毅疾而神。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微圣人其孰能与于此矣!《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第三十章
如岁之旱,草不溃茂。然天悖然兴云,沛然下雨,则万物无不兴起之者。民非无仁义根于心者也,王政怵迫而不得见。忧鬰而不得出,圣王在被躧舄。视不出合,动而天下随,倡而天下和。何如在此有以应哉?《诗》曰:“如彼岁旱,草不溃茂。”
第三十一章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羣也,能羣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曰:善生养人者,故人尊之。善辩治人者,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往之。四统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谓之王,去之谓之亡。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夫省工商,众农人,谨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治理,是所以辩治之也。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贤以为三公,以为诸侯,次则为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缕,皆有等差,是所以粉饰之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称其能,得其意,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故道得则泽流羣生,而福归王公,泽流羣生则下安而和,福归王公则上尊而荣。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夫是之谓下治而通。下治而上通,颂声之所以兴也。《诗》曰:“降福简简,威仪昄昄。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第三十二章
圣人养性而御六气,持一命而节滋味,奄治天下,不遗其小,存其精神,以补其中,谓之志。《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第三十三章
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能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能返。入而亦能出,往而亦能返,通移有常,圣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第三十四章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故孔子正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诗》曰:“君子无易由言。”言名正也。
韩诗外传卷第六
第一章
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髪佯狂而去。君子闻之曰:“劳矣箕子!尽精神,竭其忠爱。见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诗》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第二章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孬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此也。《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三章
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其分职,考其事业,较其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如是则得厚者进,而佞谄者止,食戾者退,而廉节者起。《周制》曰:“先时者死无赦。”人之事使,如耳目鼻口之不可相借也。故曰: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事不留。如是则羣下百吏,莫不修己,然后敢安仕。诚能然后敢受职。小人易心,百姓易俗,奸宄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为政教之极,。则不可加矣。《诗》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
第四章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曰:“善哉!由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1由忠信以宽矣。”至其庭,曰:“善哉!由明塞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善,可得闻乎?”孔子曰:“我入其境,田畴甚易,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入其庭,甚闲,故其民不扰也。”《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第五章
古者必有命民,民有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于其君,命然后得乘饰车骈马。未得命者不得乘,乘者皆有罚。故其民虽有余财侈物,而无礼义功德,则无所用。故其民皆兴仁义而贱财利。贱财利则不争,则强不陵弱,众不暴寡,是唐虞之所以举象刑,而民莫犯法。民莫犯法,而乱斯止矣。《诗》曰:“告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