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德本合,徇其迹者或相妨也。圣人与时偕行,至仁非柔,大智非察,兼体仁智而无仁智之名。如舜好问好察,智也;隐恶扬善,仁也,合于一矣。
动静合一存乎神,
静动异而神之不息者无间。圣能存神,则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
阴阳合一存乎道,
太和所谓道,阴阳具而无倚也。
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诚者,神之实体,气之实用,在天为道,命于人为性,知其合之谓明,体其合之谓诚。
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
气化有序而亘古不息,惟其实有此理也。
仁人孝子所以事夭成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
实知之,实行之,必欲得其心所不忍不安,终身之慕,终食之无违,信之笃也。
故君子诚之为贵。
有不诚,则乍勇于为而必息矣;至诚则自不容已,而欲致其诚者,惟在于操存勿使间断,己百己千,勉强之熟而自无不诚矣。
此章直指立诚之功,特为深切著明,尤学者之所宜加勉。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
天道然也,生之必成之,四时序而百物成。
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诚无物”。
人为之伪,意起而为之,意尽而止,其始无本,其终必忒。物,谓事也;事不成之谓无物。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存养以尽性,学思以穷理。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性以健顺为体,本太虚和同而化之理也,由是而仁义立焉,随形质而发其灵明之知,则彼此不相知而各为一体,如源之分流矣;恃灵明之知发于耳目者为己私智,以求胜于物,逐流而忘源矣。
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能安其所处为立,各效其材以有用为成。
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己私成,则虽有至教,不能移矣。
此章统万物于一源,溯其始而言之,固合人物而言;而曰立,曰成,则专乎人之辞尔。知之必有详略,爱之必有区别,理一分殊,亦存乎其中矣。亲疏贵贱之不同,所谓顺理也;虽周知博爱而必顺其理,盖自天命以来,秩序分焉,知其一源,则必知其分流。故穷理尽性,交相为功,异于墨、释之教,漫灭天理之节文而谓会万物于一己也。
天能为性;人谋为能。
天能者,健顺五常之体;人谋者,察识扩充之用也。
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谋为能,
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而非孤守其恻隐、羞恶、恭敬、自然之觉,必扩而充之以尽其致,一如天之阴阳有实,而必于阖辟动止神运以成化,则道弘而性之量尽矣,盖尽心为尽性之实功也。
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天地有其理,诚也;圣人尽其心,诚之者也。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
非己之私得。
则死无所丧。
理明义正而道不缺,气正神清而全归于天,故君子之生,明道焉尔,行道焉尔,为天效动,死则宁焉。丧者,丧其耳目口体,而神无损也。
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
无则不可为体矣。人有立人之体,百姓日用而不知尔,虽无形迹而非无实;使其无也,则生理以何为体而得存邪?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用也;用者必有体而后可用,以此体为仁义之性。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
天所命人而为性者,即以其一阴一阳之道成之。即一非二曰通,此外无杂曰极。人生莫不有性,皆天道也,故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无二道。
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
禀气有昏明,则知能有偏全,而一曲之诚即天之诚,故“乍见孺子”之仁,“无受尔汝”之义,必发于情,莫能终蔽也。
天所命者通极于性,
命以吉凶寿夭言。以人情度之,则有厚于性而薄于命者,而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皆理之所察。予之以性,即予之以顺受之道,命不齐,性无不可尽也。
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
性存而道义出,穷通夭寿,何至戕其生理?
不免乎蔽之戕之者,未之学也。
任其质而不通其变,惟学有未至,故其端发见而不充,吉凶杂至而失其素。
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而言尔。
人各有形,形以内为吾气之区宇,形以外吾之气不至焉,故可立内外之名。性命乎神,天地万物函之于虚灵而皆备,仁可以无不达,义可以无不行,气域于形,吉凶祸福止乎其身尔。然则命者私也,性者公也,性本无蔽,而命之戕性,惟不知其通极于性也。
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
知人,知人道也;知天,知天性也。知性之合于天德,乃知人性之善,明者可诚而昏皆可明;性尽,则无所遇而不可尽吾性之道。由是而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