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楚子围宋,申犀见王,称“无畏”;知荦对楚王,称“外臣首”;鄢陵之战,栾针曰“书退”,名父也。华耦来盟,称“君之先臣督”;栾盈辞于周行人,曰“陪臣书”,日“其子”,名祖若父也。○弟子名师《论语》: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孟子》:乐正子人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是弟子而名师也。
○同辈称名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书》周公若曰“君”,《礼记。曾子间篇》老聃曰“丘”,《檀弓篇》曾子曰“商”,《论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是也。
○以字为讳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颜氏家训》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後微时,尝字高祖为季。汉袁种,字其叔父盎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故有讳其名而并讳其字者,《三国志。司马朗传》:“年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常林传》:”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林不答。客曰:”何不拜’林曰:“虽当下拜,临子字父,何拜之有!‘”《晋书。儒林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曰:”吾欲见刘延世。’兆儒德道素,青州无称其字者,门人大怒,兆曰:“听前。‘”《旧唐书。韩愈传》:“拜中书舍人,有不悦愈者,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椽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近者均于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至于山阳公《载记》言:“马超降蜀,尝呼先生字,关羽怒,请杀之。”此则面呼人主之字,又不可以常侪论矣。
○自称字《汉书》注:“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敬报’,下言‘匡鼎白’。“《南史》:”陶宏景自号华阳,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此自称字之始也。
《东观馀论》言:“古人或有自称字者。王右军《敬谢帖》云”王逸少白“,《庐山远公集》卢循《与远书》云”范阳卢子先叩首“,柳少师《与弟帖》云”诚悬呈“。今按唐权德舆《答杨湖南书》称”载之再拜“,柳冕《答郑衢州书》称”敬叔顿首“,白居易《与元九书》称”乐天再拜“,宋陈抟《谒高公诗》称”道门弟子图南上“。
唐张谓《长沙风土碑铭》:“有唐八叶,元圣六载,正言待理湘东”;张洗《济读庙祭器币物铭》:“濯缨不才,谬领兹邑”;元稹作《白氏长庆集序》自书曰“微之序”,乃是作文自称其字。
自称其字不始于汉人,家父、吉甫、寺人,孟子之诗已先之矣。
○人主呼人臣字汉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景帝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皆人主呼人臣字也。
晋以下,人主于其臣多小呼名。《南史》:“梁蔡撙为吏部尚书侍中。武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竞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博始放箸执笏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曰:“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又南朝人加王敬宏、王仲德、王景文、谢景仁,北朝人如萧世怡、李元操之辈,名犯帝讳,即以字行,不复更名。魏王昕对汝南王悦自称“元景”,北齐祖对长广王湛自称“孝徵”,隋崔颐《答豫章王启》自称“祖浚”,王贞《答齐王柬启》自称“孝逸”,而唐太宗时如封伦、房乔、高俭、尉迟恭、颜籀,并以字为名,盖因天子常称臣下之字故尔。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後世所不能及矣。
《因话录》:“文宗对翰林诸学士因论前代文章,裴舍人素数道陈拾遗名,柳舍人目之,裴不觉,上顾柳曰:”他字伯玉,亦应呼陈伯玉。‘“
○两名《礼记》正义:“公羊说《春秋》,讥二名,谓二字作名,若魏曼多也。”左氏说二名者,楚公子弃疾弑其君,即位之後,改名为居,是为二名。许慎谨案云:“文武贤臣有散宜生,苏忿生,则公羊之说非也。”今按古人两名见于经传者,不止楚平王。如晋文侯名仇,而书云“父义和”。楚灵王名围,而《春秋》书“弑其君虔于乾溪”。赵简子名鞅,而铁之战自称“志父”。南宫敬叔名说,一名纟舀,字容,又字括,《蜚廉石棺铭》自称“处父”。屈原名平,其作《离骚》也,名正则,字灵均。《贾谊传》:“梁王胜”注:“李奇曰:《文三王传》言揖,此言胜,为有两名。”
○假名甲乙《史记。万石君传》:“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甲乙非名也,失其名而假以名之也。《韩安国传》:“蒙狱吏田甲”,《张汤传》:“汤之客田甲”,《汉书。高五王传》:“齐宦者徐甲”,《严助传》:“闽越王弟甲”,疑亦同此。《任安传》:“某子甲何为不来乎?”《三国志》注:“许攸呼魏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左传。文十四年》:”齐公子元不顺懿公之为政也,终不曰’公‘,曰’夫己氏‘。“注:”犹言某甲。“《汉书。魏相传》:”中谒者赵尧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