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2-儒藏 -06-小学

8-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第380页

而未离,南楚之闲谓之□。声同义近。亦作□。从巾匕声。□履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xiè
  注解:残帛也。广韵曰:□缕桃花。类篇曰:今时剪缯为华者。按与碎音义略相近。从巾祭声。所例切。广韵音雪。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shū
  注解:正褍裂也。褍各本作端,今正。衣部曰:褍,衣正幅也。此谓帛之正褍。以别于上文□谓残帛之裂。从巾俞声。山枢切。古音在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帖tiè
  注解:帛书署也。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帛署必黏□,引伸为帖服,为帖妥。俗制贴字为相附之义,制怗字为安服之义。从巾占声。他叶切。七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帙zhí
  注解:书衣也。书衣谓用裹书者,亦谓之幒。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合为三袟。今人曰函。从巾失声。直质切。十二部。袠,帙或从衣。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jiān
  注解:幡帜也。幡帜,旛识之俗字也。古有旛无幡,有识无帜。许书本作旛识,浅人易之。旛识者,旗有幅可为表识。□之言笺也。笺谓表识。从巾□声。则前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幑huīp359下
  注解:幑识也。三字一句。各本删幑字,识作帜,今正。□绛帛。箸于背。各本绛下衍幑字,误移识上之幑于此也,今删。六月诗:识文鸟章。郑笺:识,幑识也。将帅以下衣皆箸焉。周礼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郑注:属谓幑识也。大传谓之幑号。今城门仆射所被及亭长箸绛衣,皆其旧象。司常又曰: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矦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帅都建旗,州里建旟,县鄙建旐。道车载□,斿车载旌,皆画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郑云:幑识旌旗之细也。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以缁长半幅。赪末,长终幅,广三寸,书名于末。此葢其制也。大阅礼象而为之,兵凶事,若有死事者,则以相别也。左传曰:扬幑者公徒也。杜注曰:幑,幑识也。大传曰:殊幑号。郑曰:幑号,旗之名也。觐礼曰: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贾公彦云:此旗,郑虽不解。郑注夏官:仲夏辨号名。此表朝位之旗,与铭旌及在军幑识同,皆以尺易仞小而为之也。按古朝觐军礼皆有幑识。而幑各书作徽,容是叚借。识各书作帜,则是俗字。唐初释□应曰:帜与识本无二音。若毛诗作织,则亦叚借字也。许书及杜注皆幑识也三字为句。浅者皆删去一字不完。以绛帛者,用绛帛为之。周礼:九旗之帛皆用绛。则其细亦皆用绛可知也。箸于背者,专谓军礼象铭旌而为之者,下文云若今救火衣。郑注周礼云:今城门仆射所被及亭长箸绛衣,皆其旧象。葢此等皆箸于背以为表识也。衣部卒下曰:衣有题识者。卽郑所云亭长箸绛衣也。从巾,微省声。许归切。十五部。《春秋传》曰:“扬幑者公徒。”昭公二十一年左传文。按曰扬则旌旗而非箸背者。若今救火衣然也。此与箸于背相属。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幖biāo
  注解:□识也。亦三字一句。各本作帜也二字,今正。通俗文曰:幑号曰幖,私记曰帜。周礼肆师:表齍盛告絜。郑注:故书表为剽。剽表皆谓幑识也。按剽表皆叚借字,幖其本字也。凡物之幖识亦曰幑识。今字多作标牓,标行而幖废矣。从巾□声。方招切。二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yuān
  注解:幡也。幡者,下文云书儿抵觚布也,与上文□下云幡帜回别。许书□部旛下曰:旛,胡也,谓旗幅之下垂者,与幡各义。自俗书从便,旗旛字皆作幡。冣目曰:鸟虫书所以书旛信也。今本亦改为幡信,而此部□之幡识,鲜知其当作旛矣。□与幑幖伍,旌旗类也。□与幡同物,拭觚布也。广韵翻字下云:翻□,乱取。此今义,非许义。从巾夗声。于袁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幡fānp360上
  注解:书儿拭觚布也。拭本作饰,浅人所改也。饰拭正俗字。许书有饰无拭。颜师古曰: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卽孔子所叹也。按觚以学书或记事,若今书童及贸易人所用粉版,旣书,可拭去□书。杨雄赍油素四尺,亦谓素之可拭者也。拭觚之布谓之幡,亦谓之□,反□可用之意。从巾番声。甫烦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部
  □là
  注解:刜也。刜当作拂,字之误也。刀部曰:刜,击也。手部曰。拂,过击也。过击者所过而击箸。与拭之义近。上下文皆言拭,可证必当作拂矣。玉篇注作拂也,广韵注作拂箸。从巾剌声。卢达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七卷□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