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神部戒律類
太上老君戒經
經名:太上老君戒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期。假托老君為關令尹喜講授。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
太上老君戒經
戒上
老君西遊,將之天竺。
周幽王之末也。周而西之于天竺。天竺,國名也。事出《玄妙內篇》。
以道德二經,授關令尹喜,喜受經畢,又請持身奉經之法。
授經之事,具載記傳,此略序請戒之端耳。受經既竟,理應宣通,故重請奉經持身。持身之法,備在經文,但文旨深微,非始學便曉,故別請其要,以斬後語者也。
老君於是復授喜要戒,普令一切,咸持度世。
謂但持戒去惡,自得度世。然持戒者,乃為奉經,奉經者,必在求道。今既聞奉持之法,且舉戒而言也。
於是說頌三章。
頌者,美其事也。明持戒奉法,並為道之因,故先誦其宗致,以悟始學,令知其指歸也。初章明持戒所得,身心福漸。次章明其法既普,家國咸興,天人同慶。後章明自漸之深,理窮於經,經理既窮,乃至成真。故有三章也。
樂法以為妻,
妻者,柄也,謂相依柄也。陰陽筆氣,人倫之道,莫不由夫妻生我者矣。樂者,謂並有待而相樂也。一切眾生,咸知樂妻,若柄心法教,則無待返偶而生理自足。又明樂法能如樂妻,則能持身奉經也。
愛經如珠玉。
法,語其所宗;經,指其所學。愛者,寶愛也。世之所寶,莫過珠玉,而世寶無益於心,經法有永於得,故令學人去彼而取此也。
持戒制六情,
六情者,六欲也。眼欲淫色,耳欲淫聲,鼻欲芬芳,舌欲脂味,身欲柔滑,意欲放泆。如此六事,皆成乎心,故為之情也。並是三塗惡業,故制而去也。若不檢制,縱恣六情,生為世人所惡,死為鬼之所迫也。
念道遣所欲。
戒以防外,念心攝內。內攝由念道,念道則所欲外亡。《西昇經》云:道之微心,子未能別,撮取於要,慎戒勿失,先損諸欲,莫令意泆。即此戒者也。
淡泊正氣庭,
人之所以躁競者,由是六情之所使也。若持戒念道,則六情澄靜,神安氣正,邪惑所不能擾。庭者,黃庭也。
蕭然神靜默。
蕭然,無欲也,靜默內定也。
天魔並敬護,
魔謂五帝大魔也,領人生死,在六天之上。若持戒奉法,終獲真仙,則超於三界,故並為其所敬護也。魔有四種,餘三在人身中,故曰天魔。
世世受大福。
謂持戒念道,眾惡不生,善因日建,雖經生死,今身後身,常在福中,及至成道,故云大也。
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
謂持戒之福,命無夭傷,見世昌盛,子孫繁茂,有家有國,逮至十方,莫不鬱然而盛者也。
天人同其願,
天謂天上仙也,人謂世中人也。言持戒奉法,始在人中,受報生天,進業人中,受報生天,進業乃至上清,是故天人同其願也。
飄眇入大乘。
大乘,謂上清法也。緣麄鈴至妙,階漸自之深。既離世昇天,從天之上,故云飄眇。飄眇,猶勢飄然也,飛騰之貌矣。
因心立福田,
福者,善之果也。為福之因,不由於他,己心即福田也。若修身奉法,眾惡自除,猶如治田,去其草穢,草穢既盡,自獲良穀者也。
靡靡法輪升。
靡靡,猶漸漸也。福既積,則法輪漸升之也。
七祖生天堂,
身獲道真,七祖蒙慶。
我身白日騰。
持戒志道,功成德就之所至也。
大道洞玄虛,
一切諸法,皆稱為道。乃有百官及萬八千種,並是六天及三界之道。大道者,無形無象,洞玄虛#1。道無不在,理無不應,故云大也。
有念無不啟。
啟,謂感也。此明持戒念道,有心即感,念念不止,以至成道,莫非念力。
練質入仙真,
欲多則神濁,氣清則質練,練質成真,莫不由戒。
遂成金剛體。
言其表裹堅真,無復朽敗者也。
超度三界難
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生死輪轉無休,恒與三塗對治,故云難也。自非成真,莫能超者也。
地獄五苦解。
五苦是地獄中寒池、火車、擭湯、刀山、劍樹也。解脫既超三界,無復苦綠也。亦謂五道為五苦者也。
悉歸太上經,
上清法也。眾法所窮,故云歸太上經也。
靜念稽首禮。
誦說既竟,法綠略顯,今將說戒,故令靜念稽首而受也。
於是尹喜聞說頌已,稽首而立,請受戒言。老君日: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婬,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是為五戒。若清信男,清信女,
若有男女發心受戒,便得清信之號。
奉持五戒,畢命不犯,
謂持戒至于命終而不能犯也。
是為清信男,清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