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25-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图经衍义本草-宋-寇宗爽-第233页

亦療盲翳。
  《日華子》云:貝齒,良#3。治翳障并鬼毒,蠱氣,下血。又名白貝。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蝸類也,形若魚,齒潔者良。
  《海藥》云:雲南極多,用為錢貨易。主水氣浮腫及孩子疳蝕,吐乳。并燒過入藥中用。
  《聖惠方》:治射罔在諸肉中有毒及漏脯毒。用貝子末,水調半錢服,效。或食麵臛毒,亦同用。
  《孫真人方》:治食物中毒。取貝子一枚,含,自吐。
  《千金方》:點小兒黑花眼翳,澀痛。用貝齒一兩燒作灰,研如麵,入少龍腦,點之妙。又方:去目翳。貝子十枚,燒灰細篩,取一胡豆大,著翳上,臥如炊一石米久乃滅。瘜肉者加真珠與貝子等分。
  《衍義》曰:貝子,今謂之貝齒,亦如紫貝,但長寸餘,故曰貝子。色微白,有深紫黑者,治目中翳,燒用。北人用之氈帽上為飾及綴衣,或作蹀躞下垂。
  石蠶
  味鹹,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墮胎。肉,解結氣,利水道,除熱。一名沙虱。生江漢池澤。
  《圖經》曰:石蠶,生江漢池澤,舊注或以為草根,生石上,似蠶者。或以為生氣物,猶如海中蠣蛤輩。又《本經》云:一名沙虱。沙虱自是水中細蟲,都無定論。《蜀本草》注云: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人取以為鉤餌。馬胡#4石間出此最多。彼人亦好啖之,云味鹹、小辛。今此類川、廣中多有之。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採根,焙乾。主走疰風,散血,止痛。其節亦堪單用,搗篩取末,酒溫口以。
  《唐本》注云: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生江漢側石穴中,坡隴間亦有,北人不多用,採者遂絕爾。今隴州釆送之。
  《衍義》曰:石蠶,謂之為草則繆矣。《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辨不定此物在處。有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色如泥,蠶在其中,此所以謂之石蠶也。今方家用者絕稀,此亦水中蟲耳,山河中多。
  雀瓮
  味甘,平,無毒。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漢中,採蒸之,生樹枝間,蛅音髯蟖音斯房也。八月取。
  《圖經》曰:雀瓮,蛅蟖房也。生漢中木枝上、今處處有之。蛅蟖,蚝蟲也,亦曰蛓。毛蟲,好在石榴木上,似蠶而短,背上有五色斑,刺螫人有毒,欲老者口吐白汁,凝聚漸堅硬,正如雀卵,故名之。一名雀癰,癰、瓮聲近耳,其子在瓮中作蛹,如蠶之在繭也。久而作蛾出,枝間葉上放子如蠶子,復扁#5蟲。舊注以瓮為蟲卵,非也。
  陶隱居云:蛅蟖,蚝蟲也。此蟲多在石榴樹上,俗為蚝蟲,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雀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蚝,一作蛓七吏切。
  禹錫云:按《蜀本》注云:雀好食之,俗謂之雀兒飯瓮。
  《日華子》云:蛓,毛蟲窠,有毒。
  《衍義》曰:雀瓮,多在棘枝上,又名棘剛子。研其間蟲汁,灌小兒,治驚癇。
  白花蛇
  味甘、鹹,溫,有毒。主中風,濕痺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月、十月採捕之,火乾。
  《圖經》曰:白花蛇,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今黔中及蘄州、鄧州皆有之。其文作方勝白花,喜螫人足,黔人有被螫者,立斷之。補養既愈,或作木腳續之,亦不妨行。九月、十月採捕之,火乾。治風速於諸蛇。然有大毒,頭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只用中斷。乾者以酒浸,去皮骨,炙過收之,不復蛀壞。
  雷公云:凡使,即云治風。元何治風?緣蛇性竄,即令引藥至於有風疾處,因定號之為使。凡一切蛇,須認取雄雌及州土。有蘄州烏蛇,只重三分至一兩者妙。頭尾全,眼不合,如活,頭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已來,頭尾相對,使之入神#6。後#7處若得此樣蛇,多留供進,重二兩三分者,不居別處。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白花蛇,君。主治肺風鼻塞,身生白癜風,癧瘍斑點及浮風癮。
  《太平廣記》曰:趙延禧云:遭惡蛇所螫處,貼蛇皮,便於其上炙之,引去毒氣,即止。
  《衍義》曰:白花蛇,諸蛇鼻向下,獨此蛇鼻向上,背有方勝花文,以此得名。用之去頭、尾,換酒浸三日,棄酒不用,火炙,仍盡去皮、骨。此物毒甚,不可不防也。
  烏蛇
  無毒。主諸風瘙癮,疥癬,皮膚不仁,頑痺諸風。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東有黑梢蛇,能纏物至死,亦是其類。生商洛山。
  《圖經》曰:烏蛇,生商洛山左#8,蘄州、黃州山中有之。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至善,不噬物。多在蘆叢中嗅其花氣,亦乘南風而及#9。最難採補,多於蘆枝上得之。至枯死而眼不陷,稱之重三分至一兩者為上,粗大者轉重,力彌減也。又頭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長半分以來,頭尾相對,用之入神,此極難得也。作偽者,用它蛇生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