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寶方》: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菜杵汁三合,煎一沸下蜜一合,攪服。
《衍義》曰:馬齒莧,人多食之,然性寒滑。青黛條中已著。
葫蒜也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食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採。
《圖經》曰:葫,大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皆有之,人家園圃所蒔也。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實,亦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五月五日採。謹按《本經》云:主散癰腫。李絳《兵部手集方》療毒瘡腫,號叫臥不得,人不別者。取獨頭蒜兩顆,細搗,以油麻和,厚傅瘡上,乾即易之。
陶隱居云: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如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鱠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此物惟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魚鮓食,令人發黃。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復其本也。
《日華子》云:蒜,健脾,治腎氣,止霍亂吐瀉,腹痛,除邪,辟瘟,去蠱毒,療勞瘧,冷風,痃癖,瘟疫氣,傅風冷痛,蛇蟲傷,惡瘡疥,溪毒,沙虱,并搗貼之。熟醋浸之,經年者甚良。
孟詵云:蒜,久服損眼傷肝。治蛇咬瘡,取蒜去皮一升,搗,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漬損處,從朝至暮。初被咬未腫,速嚼蒜封之,六七易。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爛。空腹頓服之,隨後飯壓之,明日依前進服,下一切冷毒風氣。又,獨頭者一枚,和雄黃、杏人研為丸,空腹飲下三丸、靜坐少時,患鬼氣者當汗#6出,即差。
《外臺秘要》:治牙齒疼痛。獨頭蒜煨之,乘熱截,用頭以熨痛上,轉易之。亦主蟲痛。又方: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熱#7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
《千金方》:治暴痢,搗蒜兩足下貼之。又方:治血氣,逆心煩悶,心痛。生蒜搗汁,服二升則差。
《梅師方》:若腹滿,不能服藥導之方:取獨顆蒜,煨令熟去皮,綿裹內下部中,冷即易。又方: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痛止。又方:治蛇虺螫人,以獨頭蒜、酸草,擣絞傅所咬處。
《簡要濟眾方》:治鼻血不止,服藥不應。宜用蒜一枚,去皮細研如泥,攤一餅子如錢大,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腳心;右鼻血出,貼右腳心;如兩鼻出,即貼兩腳下,差。血止,急以溫水洗腳心。
《衍義》曰:葫,大蒜也,其氣極葷,然置臭肉中,掩臭氣。中暑毒人,爛嚼三兩瓣,以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仍禁冷水。又患暴下血,以葫五七枚,去梗皮,量多少入豆豉,搗為膏。可丸,即丸梧子大,以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又鼻衄,爛研一顆,塗兩足心下,纔止便拭去。又將紫皮者,橫切作片子,厚一分,初患瘡發於背脅間未辨癰疽者,若陽滯於陰,即為癰;陰滯於陽,即為疽。癰即皮光赤,疽則皮肉紋起不澤。并以葫片覆之,用艾灸。如已痛灸至不痛;如不痛,灸至痛初覺,即便灸,無不效者。仍審度正,於中心貼葫灸之。世人往往不悟此瘡,初見其瘡小,不肯灸,惜哉!
蒜
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痺毒氣。五月五日採之。
《圖經》曰:蒜,小蒜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極細小者是也。五月五日採。謹按《爾雅》:蒚,山蒜。釋曰:《說文》云:蒜,葷菜也。一云:菜之美者,雲夢之葷。生山中者名蒚。今《本經》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而《爾雅》、《說文》所謂蒜、葷菜者,乃今大蒜也;蒚乃今小蒜也。書傳載物之列名不同,如此用藥不可不審也。蒚,力的切。
《日華子》云:小蒜,熱,有毒。下氣,止霍亂吐瀉,消宿食,治蠱毒,傅蛇蟲,沙虱瘡。三月不可食。
孟詵云:小蒜亦主諸蟲毒,疔腫,甚良。不可常食。
《食療》云:主霍亂,消穀,治胃溫中,除邪氣。五月五日採者上。又,去諸蟲毒、疔腫、毒瘡。不可常食。
《肘後方》:治霍亂,心腹脹滿氣,未得吐下。小蒜一升□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兵部手集》#8:治瘧,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黃丹少許,以聚為度,丸如雞頭大,候乾。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東服,至妙。
《衍義》曰:蒜,小蒜也。又謂之蒚,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子兼根煮食之。又謂之宅蒜,華佗用蒜齏,是此物。
茄
味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一名落蘇。處處有之。根及枯莖、葉,主凍腳瘡,可煮作湯漬之,良。苦茄,樹小有刺。其子,以醋摩療癰腫。根亦作浴湯。生嶺南。
《食療》云:平。主寒熱,五臟勞。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熟者少食之,無畏。患冷人不可食,發痼疾。又,根主凍腳瘡,煮湯浸之。
《勝金方》:治搕撲損,肌膚青腫方。茄子留花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厚,新瓦上焙乾為末。欲臥酒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