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46-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一-唐-李隆基-第22页

見天道。
  疏:人天相應,精氣交通,人君為政以德,則象緯以之不迷,威侮五行,則陰陽由其舛候。故《書》曰:休徵則肅時兩若,咎徵則蒙恒風若是知行發於己,象著於天,豈俟窺牖然後見也?《易》曰: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矣。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疏:此明失道之君也,不能處無為而恭己,將欲申教令以化人,令出彌遠,既失無為,所知政理,更為寡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疏:此覆釋不出戶而知天下也。無事無為,教令不出故云不行。近取諸身,遂知來物,故我無為而人自化,豈待言教出戶,然後謂之知乎?
  不見而名,
  疏:此覆釋不窺牖見天道也。夫鶴鳴即子和行,感而天動,原小可以知大,審己可以知物,元吉所召,在乎其人,則太平之化可得而言爾,何必窺見然後名乎?故云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疏:此總結不出不窺之義也。夫以上有所為,下必有擾,今聖人凝神端扆,玄默廟堂,君無為,人無事,百姓家給,萬化自成。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前章明不出不窺,可以知政理之道。此章明為學為道,則至乎無為之事。首兩句,示進修忘遣之漸。次三句,明損有歸無之益。後四句,結成其意,戒有事不足以化人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疏:為,修為也。損,忘損也。言初修學者,日求見聞以為益,因益為道,則忘遣功行以為損,所以者何?夫為學者,莫不初則因學以知道,修功而補過,終則悟理而忘言,遺功而去執。故注云益見聞為修道之漸,蓋言其初也。損功行為悟道之門,蓋言其終矣。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疏:損之者,謂損為道者之功行也。又損之者,謂除忘功行之心也。斯乃前損忘迹,後損忘心,心迹俱忘,可謂造極,則以至於無為矣。
  無為而無不為。
  疏:夫有為則有礙,有礙則有所不為,今既無為,無為則無礙,故能無所不為也。以謂契道,則應用而周普也,故上巷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疏:此勸人君行無為也。取猶攝化也,攝化天下,必須為無為,事無事,無事則下人不擾,無為則百姓自安,以斯臨往,于何不可?所言常者,無為御物,不可斯須離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疏:夫有事謂政令煩苛,禁網凝密,令苛則人擾,網密則刑煩,百姓不安,四方離散,欲求攝化,不亦難乎?故此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矣。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六竟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卷之七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前章明為道日損,示修學忘遣之門。此章明聖人無心,表虛懷應物之用。初六句,標聖人無心而應物。次兩句,示聖人混迹而用心。後兩句,結百姓歸善之由,明聖人均養之德爾。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疏:聖人虛忘,物感斯應,應必緣感,感既不一,故應無常心。心雖無常,義存慈救,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導,故云無常心矣。
  善者吾善之,
  疏:此應感之義也。吾者,聖人也。善者迴向正道之心,聖人獎之以進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忘,善之大善爾。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疏:不善者,謂習染增迷,信邪背道,聖人亦以善道而引汲之。德善者,令化聖德而為善爾。
  信者吾信之,
  疏:信謂聞道勤行,心無疑執,聖人應之以至誠,贊成其善,以至於深信爾。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疏:不信謂強梁背教之人,聖人亦以平等正信而化導之,令化聖人之德,捨偽而歸信也。故云德信爾。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疏:此明聖人混迹用心也。惵惵,憂勤也。聖人在宥天下,統御寰區,懼眾生不歸善信,故惵惵者皆為天下,百姓未能信善,故聖人混同於物,而用其心也,故云天下渾其心爾。
  百姓皆注其耳目,
  疏:百姓被聖德而歸善,即淳化而觀風,故皆傾注耳目以觀聽,取則於聖人爾。
  聖人皆孩之。
  疏:百姓既傾注耳目觀聽聖人,聖人觀慈母之於赤子,故云皆孩之。又解云:百姓有分別之心,聖人化使一從善,令如嬰兄,無所分別爾。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前章明聖人無心,混心應善信之行。此章明出生入死,善攝起患累之門。前五句,標安時處順之人。次五句,明深變求化之類。後八句,結善攝之行,以示長生久視之門。
  出生入死。
  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為出生。迷執人我,動之死地,名為入死,此標章門也。
  生之徒十有三,
  疏:徒者,類也。此汎論眾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貴,適來為時,一無封執,如此之者,大汎而論,十中有三人爾。此謂順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
  死之徒十有三。
  疏:此亦汎論安死之道,不拒變化,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