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始是智慧明了之人,無所不知也。
天地人物,虛元囊盈。
徐曰:二儀人物,皆生虛元大囊之中,盈滿宇宙之內也。沖曰:天地萬物,道熙乃沖滿其中。
一從元生,同出異名。
李曰:高天厚地,人倫物類,大小愚智,元有自爾獨化,一切皆本虛元,俱從道生,故言同;別性殊名,故言異。棄籥者,舉喻也。棄中出氣,籥中有聲,虛元中有萬象。劉曰:吹萬不同,其名亦異。
是亦本非,在所用正。
劉曰:事有逆順,理有變通,是非無常,執之者,或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在所用正,勿窮其本也。所字非字,乃知其識#1。
沖曰:是非有異,道用無差,不可以名字詮,不可以是非辮,至哉妙道,唯一而已矣。劉曰:得意忘言,信道斯篤。
當與明義#2,勿與愚爭。
李曰:就明師,依善友,議得失,知是非,徒爭外事之可否,不明修身之損益,勿取之韋小,鬥以無明,虛勞辭費,終無利益,故言莫與愚爭。
子取正教,勿信邪聽。
李曰:忘言得理,無為契真,正教也;有為累真,逐欲傷性,邪聽也。勿信者,當收視反聽,勿邪見邪聽也。劉曰:當機者,正理僻者邪。
何以知邪?子為物傾。
徐曰:情奔色欲之境,身馳名利之途,邪魔鬼物亂其神,榮華富貴惑其志也。劉曰:不會真趣,為物傾動。
何以知愚?不察言情。
韋曰;不知大道之自然,而外物之所傾者,皆邪人也,不察道言之情實,而大笑之者,皆愚人也。劉曰:抱惑守愚,幾微不照。
為道問道,為經問經。
韋曰:知道為真,問而行之,是不邪也,知經為實,問而思之,是不愚也。劉曰:為道者,應用無方,為經者,議其陳述。
問不本末,知愚冥冥。
李曰:道,理也,經,教也。冥冥無明之徒,暗而更暗也,為道問道,訪理須達理也,為經問經者,請教須解教也。今下士外不識教,內不達理,不知本也,不識教,不知末也。本末理教,俱悉不識,如盲人暗行,故日冥冥。劉曰:本者,道也,經者,末也,擬議不知其本末者,真是愚冥者也。
但知求福,不知罪嬰。
李曰:不知行正以立功,而反信邪以求福,斯須之福未來,究竟之禍已至,此是為罪之所嬰纏也。
但知養身,不知戮形。
李曰:以有為滋味,愛養此身,生生之厚,動之死地,不自外來,正由六根遇此刑害也。劉曰:愚者為善以求福,而復作惡以招罪,方資衣食以養身,而益侈美以喪命,故斷惡者福會,棄欲者身存。《莊子》云:人皆求福,己獨曲全。
嬰兒之姿,貴養厚敦。
劉曰:求福養身者,當如嬰之厚敦。
忽無就形,知非常生。
韋曰:厚,醇也,敦,樸也,就,成也,學道者當知嬰兒之貌所貴,養其醇朴之性,忽然而自形,而無心成其形也,類然而自生,而未始知其生也。
無履太白,可令永存。
韋曰:履,行也,太者,存生之過厚也,白者,知見明了也。無行此二事,則同嬰兄之醇樸,近長存之道也。
有何妙意?乃欲相傾。
李曰:人皆去黑之白,出暗入明,今言無履太白,有何妙意,太白異俗,為俗所冤,勸令混濁,始得長久意之妙也,其在玆乎。
父子恩探,不足相聽#3。
李曰:師資義重,父子恩深,子有不是之事,又須·從父之是,弟有不善之行,必須從師之善,是故貴之以師父,重之以訓誨,聽復之者也。
勿復繳音叫嘰音慨。遠近笑人。
李曰:繳慨謂強梁誼譟也。無義之弟,不孝之子,不從父之命,不受師之令,悖惡於上,失子弟之禮,故為人笑也。今言勿者,戒令莫如此也。
掩惡揚善,君子所宗。
徐曰:宗,尊也,揚惡則惡匿,揚善則善聞,故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子曰:邪正教言#4,悉應自然。故有凶吉,應行種根。
韋曰:種根正者,自然而正,種根邪者,自然而邪。邪者行自凶,正者行自吉,豈非自然乎。李曰:言人心既有逆有順,為行亦有善有惡。行已乃爾,教人亦然,坦蕩君子教人以正,故日正言,嫉惡小人,教人為邪,故云邪教,為邪,雖不欲邪而邪自來,為正,雖欲正而正自來。報之如此,故日悉應自然。而報邪者以凶,應正者以吉,應善惡無濫,報對不差,猶如種窠,隨根各別,爻然異也。
如有如受#5種核見分。
韋曰:既受此生,即受此形,善惡吉凶,各隨所行,如草木之生,各從其種核而區分不同也。劉曰:正邪之行,立之於前,吉凶之報,應之於後,至於兆見,賭#6效方知,故如日#7如有如受,種核見分。
道別於是,言有偽真。
韋曰:道體弘通,本無真偽,真偽之起,由於言教。
偽道養形,真道養神。
李曰:動皆合理,為之正,舉又乖真,謂之邪。邪是虛假,故言偽,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