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而制,不過其實;仁不溢恩,悲哀抱於情,送死稱於仁。
文子問仁義禮何以薄於道德,老子語以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夫哀樂取與,涉於有為,海宇之民可哀者眾,可樂者寡;府庫之財,取之有限,與之易竭;道德無為,任萬物之自正,而天下贍足。
夫養生,不強人所不能及,不絕人所不能已,度量不失其適,非譽無由生矣。故制樂足以合懽,不出於和,明於生死之分,通於侈儉之適也。末世即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擾以淫,風俗濁於世,非譽萃于朝,故至人廢而不用也。與驥逐走,即人不勝驥;託於車上,即驥不勝人。故善用道者,乘人之資以立功,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也。主與之以時,民報之以財;主遇之以禮,民報之以死。有危國,無安君;有憂主,無樂臣。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無高,義取無多。不以德貴者,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
天下之生久矣,得其養則生益蕃,故賢君不強人所不能及,亦不絕人所不能已,值民均得其養。是故安貧而樂道,不以欲傷生,不違義而取其可,多欲乎?
古者無德,不尊;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誅。其進人也,以禮;退人也,以義。小人之世,其進人也,若土之天;其退人也,若內之淵。言古者,以疾今也。相馬,失之痠,,選士,失之貧。豚肥充廚,骨貲不官。君子察實,無信讒言。君過而不諫,非忠臣也;諫而不聽,君不明也。民沉溺而不憂,非賢君也。故守節死難,人臣之職也;衣寒食饑,慈父之恩也。以大事小,謂之變人;以小犯大,謂之逆天,前雖登天,後必入困。故鄉里以齒,老窮不遺;朝廷以爵,尊卑有差。
選士之法,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有一於是,宜可仕也。四無一焉,則是沐猴而冠矣。古者無德不尊,無能不官,無功不貴,無罪不誅,故官不失人,人不失用。
夫崇貴者,謂其近君也;尊老者,謂其近親也;敬長者,謂其近兄也#6。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有賢師良友,舍而為非者寡矣。知賢之謂智,愛賢之謂仁,尊賢之謂義,敬賢之謂禮,樂賢之謂樂。
父子主恩,君臣主義,知恩義而忠孝之本。立能崇貴,尊老敬長,可謂知本矣。能知賢、愛賢、尊賢、敬賢、樂賢,則求賢、養賢、用賢之道得矣。
古之善為天下者,無為而無不為也,故為天下有容。能得其容,無為而有功;不得其容,動作必凶。為天下有容者,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廣兮其若谷。此謂天下之容也。豫兮其若冬涉川者,不敢行也;猶兮其若畏四鄰者,恐自傷也,儼兮其若客者,謹為恭敬也;渙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積藏也;敦兮其若樸者,不敢廉成也;混兮其若濁者,不敢清明也;廣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進不敢行者,退而不敢先也;恐自傷者,守柔弱不敢矜也;謹於恭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不敢積藏者,自損弊不敢堅也;不敢廉成者,自虧缺不敢全也;不敢清明者,處濁辱而不敢新鮮也,不敢盛盈者,見不足而不敢自賢也。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人,自損弊故實堅,自虧缺故盛全,處濁辱故新鮮,見不足故能。賢道,無為而無不為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古之善為天下者,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大,民物之眾,無不容矣。此無為之功所以大,而天下之民所以戴之而不重也。
通玄真經纘義卷之十竟
#1 非寬大無以制斷:聚珍本作『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制斷』。
#2 乃可以:聚珍本作『所以』。
#3 位:原作『仁』,據聚珍本政。
#4 量:原作『重』,據聚珍本改。
#5 服:原作『勝』,據聚珍本改。
#6 也:原作『色』,據聚珍本改。
通玄真經纘義卷之十一
南谷子杜道堅纂
上義篇
老子曰: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於虛無,可謂達矣。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性也。先本後末,謂之君子;先末後本,謂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輔義,重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楝,任國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於道德者,不可以為經;言不合於先王者,不可以為道。便說掇取一行一功之術,非天下通道也。
上義者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治有本末,知所先後,則近於道德矣。術其可以治天下乎?
老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乎胸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