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遭譴謫。此天地聖人之權,非縱橫牌闔之語也明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經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不知無為,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惟以靜,靜則天下將自正。
道曰:道本無為,常本無欲,無為無欲,而無不為無不欲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為而治也。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故曰我無為,民自化。化之欲作,又恐專於有為,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道常無為也,夫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以治天下欲者,守之以靜,靜則天下將自正矣。
德曰:道常無為,清靜法身也,而無不為矣。侯王若能守之以道,萬物將自化。生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先天大藥也,先天大樸亦豈所欲。欲而不欲,惟守以靜,天下性命將自正矣。道常無為而為,真有為也。有為而為,必不至如此之妙。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二竟
#1 不道早已:『不道』二字原脫。
#2 用兵則貴右:『兵』字原脫。
道德真經三解卷之三
玉賓子鄧錡述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經曰:上德不患失,是以有德。下德患失,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有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德與之應。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仁與之應。上禮為之而義莫之應矣,豈止不應,則又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以其忠信之薄而為亂之首也。前識先覺者,道之華而反為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上經》常道、常名、太極、虛明,先天之道也。《下經》上德、不德、乾坤、德行,後天之道也。亦猶《大易》者,有上下二經。河上公其不凡乎?天地不自有德,是以有德,故為上德。萬物不失天地之德,是以無德,故為下德。上德無為而四時行焉,無可以為,故曰無為。下德為之而萬物成焉,有可以為,故曰有為。是以天地萬物為上下之德。人亦物也,物之最靈最貴者,人也,故配天地而為三才,以主萬物生成之德。人之最靈最貴者,聖人也,故主萬世治亂之迹,是以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天地大德,上下應之,何必有為?恭己南面而已足矣。堯舜之世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商周之世也,上有堯舜之仁應之,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周衰禮廢,五霸尚争,以力假仁,借名要利,欲以商周之義應之,不其難乎?豈止無義,至有攘臂扼吭而相奪者矣。王狩于河陽,豈上禮之為乎?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復禮。至于上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前于識者多智,而為道之華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之華,取此之實。
德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既得先天之道,以成君子之德,被褐懷玉,不自有德,是謂上德。下德之者,守德不失,方之自然,是謂無德。上德無為而無可以為,先天無為之道也。下德為之而有可以為,後天日用之道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取先天一氣而為主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行周天火候而為賓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不知常,妄作凶者也。故失天而後地,失地而後人,失人而後物,失物而後妄。夫禮者,妄也,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乎識者道之華,先乎知者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道之厚,不處其華之薄,居其德之實,不居其華之愚也,故曰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經曰:。昔之得一道之一也,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致其道則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界侯王自稱曰孤寡不穀,以基本言也。此其以賤為本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