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全解
  經名:道德真經全解。原題金時雍解。上、下兩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 洞神部玉訣類。下卷注文與無名氏《道德真經解》下卷完全相同。
  道德真經全解序
  混元五千文,注解行於世者亦多矣。類皆分章析句,前後不相貫穿,智鑿臆說,非自得之學。致微言奧義,闇而不明,鬱而不發,覽者病於多岐,莫知所向。故人卻去華自真定復歸於亳,出《道德全解》示僕,莫知名氏。玩味細繹,心目洞開,平昔疑難,涣然冰釋。內外混融,義若貫珠,度越常情陪萬#1,殆非世學所能擬議。蓋高仙至人,愍世哀蒙,披發玄奧,所謂道隱無名,而善貸且成者也。僕既得斯文,不忍獨善,遂勉兩金諸友,裒諸好事,命工鏤版,以廣其傳。
  正隆肆年,歲在單閼孟陬始和,亳社時雍逍遙序。
  #1陪:疑當作『倍』。
  道德真經全解卷上
  亳社時雍逍遙解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虛無自然者也。由自然故得常然,強然之則不然矣。謂之道,實強名之,豈其所可哉?有可也,斯有不可者為之酉。天能天而不能地,地能地而不能天,上下異位,方圓異形,是去本而生天地,此為可道也,非常道也。疏而為江河,結而為山岳,鳥獸之飛走,草木之華實,是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此為可名也,非常名也。夫常道者,陰陽和而未分,混而為一。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無得而名焉,故無名,天地之始也。常名者,陰陽判而天地分,乃一生天地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有名,萬物之母也。唯天道乃謂之常無,體天之道,無欲而無為,用地之道,無動而常靜。以天地之道合於人,得沖和之氣而為美,美之大者,難形難名,將以治世而安人,如天地之道。故在上無欲,則民純靜而化,興其美之為美,不可得而盡矣。斯道也,為純為朴,故道可道而不可道也,而合於真常之道。常無欲以觀其妙者,以其常靜而不動,不動則形歸於中而神不散,故真常之道而妙見矣。妙無動而常寂,大化行於世,亦如身之無弊而樂,洞真守一,其於妙者亦無名矣。至如國有君,君無所好,民無所欲,故純厚之風而無澆穢,故常無欲而觀其妙。若能體地之道,欲歸初始,即常有之可見者,欲以觀其繳也。此兩者,天地之道。天地皆生於一,是謂同出而異名也。雖同出而異名,然同謂之玄而已。玄有赤有黑,乾為赤,坤為黑,同隱於內皇,皇天皇地是也。天地之道,猶總氣於上元,故玄之又玄。玄之又玄者,是謂大梵。天中之天,下鎮人身泥丸絳宮,中理五氣,混合百神,眾妙由之以出入,故曰眾妙之門。若能清靜抱一,存守玄都,則造乎常道矣。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美也,善也,天地自然之道也,天下皆知也。美雖天地之道,至於之為美,則斯惡已。善雖天地之道,至於之為善,則斯不善已,何哉?天地生物之形,而形未始不美,由物有出生入死,如神奇臭腐,反衍復化之類,則外於美而為可惡者也。天地生人之神,而神未始不善,由人有智慧外通,如和大怨,必有餘怨之類,則分於善而為不善者也。既出於為美為善,斯不合無為之道,故一彼一此,更相變更,相見而皆反,是焉下文以喻之。故有無之相生者,以反常道無形也,有有無之理以相生,故有難易之事以相成。長短之相形者,以反地道無隅也,有長短之度以相形,故有高下之勢以相傾。聲音之相和者,以反天道希聲也,有聲音之文以相和,故有前後唱應以相隨。唯聖人知美惡之變遷,識善否之多累,是以體天地自然之道,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唯行不言之教,故萬物作而不辭。若此則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將孰為不善邪?是之謂天下皆知善者矣。唯處無為之事,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若此則任物自然,無容私焉,將孰為可惡耶?是之謂天下皆知美者矣。以其作而不辭,故任其自生,雖生而不有,任其自為;雖為而不恃,不有不恃;雖有功,亦不自居矣。生而不有,地道也。為而不恃,天道也。功成不居,常道也。體此三者,故在己無居,物莫能遷,何去之有?故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賢者有智,尚之則民爭,貨者有欲,貴之則盜賊多有。賢者名也,貨者利也,人之可欲,莫大於名利。既不尚不貴,是謂不見可欲。不見可欲,則神乃守形,心何得而亂焉?是以聖人不尚賢,體天之無知;不貴貨,法地之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