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而視,故治而不亂。三王夏殷之世,嗜欲連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
不知常,
《通玄經》曰:施及周室,淳散樸離,道以為文學之偽險,德以為禮樂之行,智巧萌生,祖學以疑聖,華誣以脅眾,天下澆漓。
妄作,凶。
《通玄經》曰:五霸戰國,諸侯背叛,民人以攻擊為業,灾害生,禍亂作。舉兵為難,攻城濫殺,使陣死伏尸數十萬,老弱飢寒而死者不可勝計。自此之後,天下未嘗得安其性命也。
知常容,
《通玄經》曰: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
容乃公,
《通玄經》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則捨公就私,背道而任欲,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
公乃王,
《南華經》曰: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
王乃天,
《通玄經》曰:清虛者,天之明也。
天乃道,
《通玄經》曰:清靜者,道之鑒也。《洞靈經》曰:虛者,道之體。靜者,道之地。
道乃久,
《通玄經》曰:虛靜之道,天長地久。
歿身不殆。
《通玄經》曰:養命之本在於虛靜。《南華經》曰:大無為治於天下,小無為養於身命。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竟
#1 體道守無為:『道』字原脫,據清刊本加。
#2 世世稱之曰:『曰』後疑脫『伯樂善治馬』五字。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
古襄寇才質集
太上章第十七
此章《通玄經》言:古者聖人治弊而改制,事終而更為,其美在和,其失在權。後世之道曰無法不可以為治,不知禮義不可以為法。法能殺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夫三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盜竊,豈若古道淳樸而無盜心哉。教不可苛,去苛自治。不知一人無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未,無以異於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揚止沸,沸乃益甚。知其無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太上,下知有之,
《通玄經□自然篇》曰:太上神化,昔者三皇養化,無制令而民從。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刑措而不用,治之本也。朝廷蕪而無爭訟之迹,田野辟而無兵革之偽,故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通玄經》曰:其次五帝有制令也,使不得為非而無賞罰。
其次,畏之侮之。
《通玄經》曰:其次三王主刑賞,平刑而罰暴,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
信不足,
《通玄經》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夏后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
有不信。
《洞靈經》曰: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明也。
由其貴言。
《通玄經》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權用也。古聖人為能知權,言之必信,期於必當。
功成事遂,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
百姓謂我自然。
《通玄經》曰: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於內,感動應於外,賢聖之化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時,民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淳樸有忠孝也。及至三王懸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大道廢而有仁義,六親不和也,然後五霸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刑,智慧出而大偽,國家昏亂也,而民乃始踶跂好智,爭歸巧利,不可禁止也。此亦三王仁義小成,巧智教民生賊詐之過也。三王刑政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仁義,三王之蓬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非久常之道也。
大道廢,
《南華經》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為仁,相愛而不知以為義。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故五帝道散而為人德。
有仁義;
《通玄經》曰:三王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南華經》曰:三王之治天下,,名曰仁義有為,治之而亂莫甚焉。仁義舉賢則民相賊,不足以厚民,子有殺父也。
智慧出,
《通玄經》曰:五霸道狹,後任禮智。任智者中心亂為,智慧者則生姦,姦俗,亡國之風也。
有大偽;
《南華經》曰:五霸禮樂徧行,則七國戰兵,天下亂矣。禮樂任智則民相盜,不足以厚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