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指明司殺。後四句舉用刑代殺,必有愆咎。○義曰:夫賞善以德,罰惡以刑,猶寒暑以無私,譬陰陽之必應,此天之道也。人君無為御極,民知自勸之方,有道修身,天錫無疆之壽,各安素分,必享大年,在乎畏慎於心,戒懼於禍,不觸陷身之網,豈罹司殺之殃。於國則寬宥用刑,哀矜察獄,不施代殺之法,必無傷平之非,不行代斲之權,必無傷和之怨。然後去厚斂有為之事,循不争勇退之規,以繼前後章之大旨,福於人也。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注:縱放情欲,動之死地,習以為常,曾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乎?
疏:言人不能守道清靜,而放縱情欲,動之死地,積習為常,曾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為化而教導之,奈何更以刑法誅殺而恐懼之?
義曰:人君雖懸象順天,垂法御極,在於開物成務,用道教人。若民侮法亂常,冒刑于禁,自投于網,不慎其身,亦當悟之以革慮洗心,捨惡從善,使其悛省,許以自新,不當遽用五刑,不開三面。此恐失於慈恕也。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注:若使代人皆從清靜之化,不敢溺情縱欲,常畏於死。而有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云。
疏:此明人君化以無為,而人皆少欲,各全其生,常畏於死。而獨有為於奇詐不善之行者,適令吾勢得執而殺之,亦誰敢即殺?所以不殺為自有天網司殺之也。故下文云。
義曰:既以慈恕教人,人知其教,饉身畏法,潔行修生,盡祛欲情,俱畏於死。而或獨有肆懷從欲,干法犯刑,人君亦當戒以自新,使之悔過,而開道之。若之若迷而不返者,亦不遽執而殺之,以俟天之司殺。此所以示其善誘也。
常有司殺者殺。
注: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
疏:司,主也。天鑒孔明,無所不察。奇詐之人不得其死,是有天之司殺者殺之矣。
義曰:天之養人也厚矣,愛人也至矣。南宮丹籙賞善而司生,北宮黑簿紀過而主死。天地萬神司察善惡,以懲以勸,俾其革惡而遷善也。故有功者延年,有罪者奪筭,毫分無失,如陽官之考校焉。天有司命四司之星,在虛危之間、人星之側,以司於人。司命二星主人之功過、年壽賞奪,司祿二星主人之祿秩衣食,司危二星主人之憍佚不正,司非二星主人之邪忒多私。此四星者,《三元經》 所謂天之司殺也。糺察罪福,使世人知修善戒惡焉。人君以善教人,動懷慈恕。其獨不善者,天之司殺當自殺之。言天之照鑒甚明,無有不察。天網寬大,疏而不漏,違天反道,何逃其辜?孔,甚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注:人君好自執殺,必不得天理,猶如拙夫代大匠斲木矣。
疏:言不善之人司殺自殺,人君若勢得執殺而使殺之,是代殺者殺人,不得天理,猶如拙夫代大匠斲木矣。
義曰:設有不善之人,必俟天之所殺,人君執而便殺,是代天殺之權,下爽哀矜,上乖天理,若拙夫代大匠斲木,所失當如下文。
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注:拙夫代斲,豈但傷材,亦自傷其手。人君任刑,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
疏:大匠斲木,動合方圓。拙夫代之,必失繩約,惡得不損其材而傷其手乎?天網不失神理昭明。人君任刑,代彼司殺,惡得不害其人而喪天和乎?奈何以死懼之,斯之謂也。
義曰:大匠之巧也,運斤成風,所斲無失。拙夫代斲,材手俱傷,亦猶人君執得不善之人,輕肆刑殺,雖云用鉞,實慮傷和。故首文之意,有不畏死者,當開之以善,教之以道,豈得以死而懼之乎?《尚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是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四十七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四十八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疏:前章明有為則輕死,必犯司殺之諫。此章明厚斂則人貧,是生有為之弊。初三段迭明所以為弊。夫唯下結歎令其貴生。○義曰:致理者何?道德為本,任道則無為澄靜,用德則有裕和寧,素一臺而不為,惜十家而屬念。以儉以約,俗人阜豐,奈何聚飲無厭,誅求莫已,男力耕而腹歉,女勤織而身寒。若彼有為,使其輕死,一至於此,夫何痛哉?惟能不厚其生,各全其分,天和不喪,是曰貴生。示以柔弱堅強,俾體之而修勵爾。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注:天下之所以饑乏不足,以其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故爾。
疏:夫人,國之本也。若政煩賦重而人貧乏,則國本斯弊,弊則危矣。是以下人不足,由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是以令其饑乏爾。
義曰:立法垂憲,古有明文。食也充君之庖,稅也輸國之賦。什一之稅,務在其輕。賦重則人貧,賦輕則人足。人足則國泰,人貧則國危。理在酌中,法無太酷,所以鑄刑書而物怨,作兵賦而邦貧。齊侯以重斂致亡,田氏以厚施威霸。皎然在目,居之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