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道也。
味無味。
河曰:深思遠慮,味道意也。○弼曰: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雱曰:味道也,此三事者,皆為道之常,為此道者,雖以無為為常,而不敢以無,故輕乎有物,但遇物以道,而及乎有物,則不敢忽也,故下文云。
大小多少,
河曰:陳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雱曰:畏事之小如大,真事之少如多,《莊子》曰:不忽於人。
報怨以德。
明皇曰:於為無為,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為怨者。逐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為怨慧。今既守分全和,故是報怨以德。○河曰:修道行善,絕禍於未生也。○弼曰: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雩曰:以直報怨者,事也。以德報怨者,德也。事則吉凶與民同息,故已上諸法,一不可廢,若夫德則不見有物,安得怨乎。如上三事,體道者也,方其體道,故當如此爾。舉怨而以德,則知無所不用德。
圖難於其易,
河曰:欲同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
為大於其細。
明皇曰:肆情縱欲者,於為無不難,於事無不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為其大,當須於性未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河曰: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雩曰:任德者雖以無為常,而及乎事物之際,常齋戒以臨之,《書》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莊子》曰:有而為易乎,昊天不宜,天下之禍,常生於所忽,戒乎其易與細,則終無尤矣。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河曰:從易生難。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明皇曰:明上文所以預圖為也。○河曰:從細至著。○雩曰:易則發於所忽,細則從微至著。
故聖人終不為大,
河曰:處謙虛也。
故能成其大。
明皇曰:因云大事必作於細,將明聖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不為其難事大事,故能成其尊大爾。○河曰:天下共歸之也。○雩曰:聖人常修細務,以成大功,功業既成,所謂大人也。《詩》曰:小難盡廢,則中國微矣。此亦明大治之在積小也。
夫輕諾必寡信,
河曰: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難,
明皇曰:輕諾許人,必寡於信,動作多易,後必多難。○河曰:不慎息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河曰: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弼曰: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况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日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明皇曰:難為輕諾多易,故終無難大之事。○河曰:聖人終身無息難之事,猶避害深也。○雩曰:聖人非但慎微,可不生事,常以事為憚,而不輕易於有為,故終無難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河曰: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謀。
明皇曰:言人正性安靜之時,將欲執持,令不散亂,次雖欲起心,尚未形兆,謀杜絕之,使令不起,並甚易爾。○河曰:情欲禍患,未有形兆時易謀止也。○雱曰:戒在事物之先,所謂為之於未有。
其脆易浮,
河曰:禍亂未動於朝,情欲未見於色,如脆弱易破除。○雱曰:一本浮作破。
其微易散。
明皇曰: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絕之者,脆則易破。禍患初起,形兆尚微,將欲防之,微則易散爾。○河曰: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弼曰: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雱曰:救於已然之始,所謂治於未亂
為之於未有,
明皇曰:覆上易持易謀也,所以易者,為營為於未有形兆爾。○河曰:欲有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弼曰:謂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亂。
明皇曰:覆上易破易散也,所以易者,為除理之於未成禍亂爾。○河曰: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塞閉其門也。○弼周:謂閉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河曰:從小成大。○雱曰:長也。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河曰:從卑立高。○雱曰:積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明皇曰:此二者喻其不早良圖,使後成患。○河曰:從近至遠。○雱曰:進也此三者皆自近及遠,從微至著,物化之理也。故聖人不敢造事物之端,以開天下,誠恐因而復大,去本日遠,貽息將來也。故日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然則聖人之慮息也不亦早乎。
為者敗之,
河曰: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仁,有為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明皇曰:凡情不能因任,營為分外,為者求遂,理必敗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