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2-正统道藏洞玄部

8-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摄生纂录---第2页

五寸,兩臂去體相去亦各五寸,去枕,微息,四九三百六十息,身如委衣,骨節皆解。初為勢至三百六十息,轉覺藏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湍潤形體,澆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舊疾稍去矣。
  凡初行氣,先安穩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爭。若不安和,即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少行即少得之,大行即大得之。氣至即形安,形安則鼻息和調,鼻息和調財精氣來至,精氣來至則自覺形熱,形熱即頗汗出,汗出且勿便起,安安養之,務欲其久。當即去忿怒憂愁,能去忿怒憂愁即氣不亂,氣不亂即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即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即多唾,而鼻息微長即五臟安而氣和,其理自然百病去,飲食美,三氣調,形輕而老壽矣。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有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嘻、呵、虛、咽,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無有此數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吸,委曲療病,吹以去熱,嘻以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虛者則多噓咽。道家行氣,卒不欲噓咽者,長息之忌也。此男女俱可行此法。出《仿仙經》。閉氣法:亦以鼻納氣,便閉之於內,為可久極乃開口微吐之,口小吐之,鼻復小納,如此再三,乃長吐之,亦如上吐、呼、嘻、呵之法。閉氣致至千五百,復當但入不出者,但從鼻入通手足,不復從口出也。欲自通之於口,乃從口出耳。譬如水流,前水過去後水續處,不復往反,長生之道央於斯矣。
  煉氣法:正偃臥,徐漱醴泉咽之,莫閉口因行氣,口但得吐氣,鼻但得納氣,不欲惡氣入也。徐縮鼻,莫太極滿,太極滿難還入,五息可吐,莫至極。自一數之十息,屈指至九十息數,可頻伸,四九三百六十息,意腦中黃氣大如鸚子,常念之。意中疲倦,當先陳#2三七二百一十息,煉氣還氣,令肝滿,氣不大,令出,閉氣七十息一咽,含不足復滿七十息,莫致大頓,擊擊之氣當隨髮上出,及流四肢,自熱#3下至足腳,徐調氣還至胃管,喉咽,使下臍一二三四即還管矣。
  凡煉氣法,外為之,日瞳嚨便當坐為。如前頭臥煉氣法,至七十息四五通。
  凡初行氣小不調,久行易耳。行氣還至胃中,咽氣自覺至胃中矣。便纏著臍,心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纏已,不欲大噓咽也。卻亦當轉氣下去氣,終不上氣,小經屈氣經上去欲令轉下,壯事實氣,已復小噓,再三吸,便自下。治頭眩、耳聾,欲還氣五臟問,至不過十日愈。
  委氣,四九三百六十息,正僵外,握固,先調和,口中含唾莫咽,九息一展轉,令足間相去五寸挽之,微還氣時身如委衣,骨節俱解。徐九十息止,當違一指不開。初為當熱,至三百六十息復為,至三九但繫意不欲使思散,欲還自坐為,男子左邊,婦人右邊。七十息一咽。此煉氣男女俱仙之法也。
  凡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要先達解其理。空又宜虛,不可飽滿。若氣有結滯,不得宣流,或致發瘡,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菜服肉,及喜怒憂患不除,而以行氣,令人發上氣。凡欲修此,皆當以漸。
  又別法云:調氣者,平明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徐徐按捺支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謂吐故納新者也。每引氣訖,閉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取氣之時,意想氣入毛際,流於五臟四肢,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如地之納澤。若氣通即覺腹中汨汨熱轉動,若得十通已上,則身體潤澤而光今,耳目聰明,令人能食有力,百病不生矣。
  又有內調氣之法與前法略同云。漸習至千息,即老者更少,日還一日,自然不食矣。
  調氣之法亦無定數,唯多益善。大約夜半後二十四調之,鸚嗚時一十八調之,平明一十二調之,日中後一十二調之。若能多調,每時加三十四十迴亦得。
  《仙經》云:若大霧、大雨、大風之日,不得行氣,但閉而勿調。
  凡將調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也。
  凡欲行氣,欲除百病,隨病所在念之。頭病念頭,足病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玲可閉氣以取汗,輒周身則解矣。
  療病法:一准調氣坐外,若卒患寒熱及癱腫等,當日調之,不愈,一兩日必差。
  若心中玲病吹而出之,熱病呵而出之,肝病噓而出之,肺病咽而出之,脾病嘻而出之,腎病吹而出之。每作皆三十六遍,仍須行導引之法。
  又熱病用大吹五十遍,細吹十遍。心悶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細呵十遍。心病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腎病,用大咽五十遍,細咽十三遍。若能用心行之,無有不差。
  何以知五臟之病?體有冷熱,多夢赤衣人持赤刀仗者,心之病也。胸膈脹滿,四肢煩問,夢見美女婦人及父母妻子者,肺病也。憂愁不樂,頭眼時痛,夢青衣人或持青刀或獅子蟲狼來怖人,肝病也體上遊風習習,體悶疼痛,夢見小兒擊腋或如旋風繞人者,脾病也。體玲陰衰,或夢黑衣人持黑刀怖人者,腎病也。推此以定之,無不驗矣。
  又樂先生調氣法:大約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