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為慎。居之以寬裕,終之以容忍。禮以節之,信以誠之。則十善具備矣。君臣有義,勿逆其經。父子有親,勿逆其分。夫婦有別,勿逆其和睦之情。長幼有序,勿逆其先後之禮。朋友有信,勿逆其交際之心。則五逆咸消矣。一心湛然,如水澄 淨,外物塵垢,何由汩之?則學道,其有不成乎。《度人經》曰:諸天記人功過,毫分无失。十善具備,五逆咸消矣。則惡簿无姓,善簿有名。丹臺紫籍之所存記,復何疑也。《禮》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傳》曰:若金在鎔,唯冶者之所鑄。內行修明,而加之以學道,豈不猶良金美玉。銀之,以致利用,鐫之,以文其美質。干將、瑚璉,豈謂難成矣哉。
今弟子有在公入仕者,有在仕為民者,有父母具慶者,有二親喪亡者,有獨養偏親者,即當回思往昔,曲意追尋。在仕路者,必須省其所以為仕。在民力者,必須知其所以為民。有父母者,知不報之恩而報。有偏親者,念死者而憂。唯二親喪亡,情不可堪。回想昔時之有忤,當知今日之涕淚,報之不
可,旼之不可。唯能知向道者有成,超脫塵錄,名位出凡。以此教人,人无不從。推之天下,无不可也。
忠者欽之極,孝者順之極,體欽順而不失。故在仕路者,風夜匪懈,以事其上。寬慈惠和,以撫其下。則知所以為仕矣。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念君親。則知所以為民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孝子所以愛日者,思不報之恩而報故也。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御卹,入則靡至,既喜而懼繼之者,念死者而憂故也。《孝經》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永感之後,恩既不可報,死既不可旼。若能向道有成,超脫塵録,而離乎數,名位出几,而列於仙,則孝道之終,孰大於是。
凡學《黃素》者,要在廉慎。廉慎之人,無所貪慾,有所持守。既無貪慾,乃有持守。有持守,即无汙辱。无忿躁,斯无煩惱。无煩惱,斯可修持。既修持,則自然寬裕容忍。以逸,以靜,以虛,以安,以長久,以不變,然後有成也。
康者,見得而思義,故无貪欲。慎者,言行不妄發,故有持守。貪慾者,誘於外也。持守者,立於內也。與接為搆,日以心鬪,未有能執神而固也。故曰:既無責慾,乃有持守。惡醉而強酒者,不逃乎況湎。亞心濕而居下者,未免乎沾濡。故有持守,即無汙辱。三呼不聞,則必以惡聲隨之。刻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故无汙辱,斯无忿躁。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衆人焚和。故无忿躁,斯无煩惱。恬愴無為者,道德之本也。
凡學《黃素書》者,務在調其心性。心性之用,象於鑑水,如彼應接,無嫌妍醜,不得方圓。可住即住,可行即行,自然而已,則深得其妙也。凡學《黃素書》者,既知立行,必學守持。守持之術,當思一身何所從來?復何所從去?於來去之中,識其所以,自然通神,則仙道成矣。
凡學《黃素書》者,既知來去,必在勉力。勉力非難,而所保之不變為難。何謂保其不變之為難?衣食逼迫,貪心即隨之,一也;尊長約束,世事旋集,二也;妻兒牽連,復憂過計,三也;名利牽絆,不肯自己,四也;疾病相煎,功未圓就,五也;不慎擇師,旋服未服,六也;議論差別,又即生疑,不能專一,七也;志意懈怠,始勤終忘,八也;日月差互,不能成功,九也。如此,皆令人中變。凡遇此景,便須勉力向前,不求目前之事,則可以成矣。
凡學《黃素書》者,既得不變之道,而所以成就之者,亦有法。何謂成就,知天地,知四時,知日月,知五行,辯水火,交龍虎,明丹砂藥物,曉鉛汞,會抽添、轉河車。然後,鍊形之術,朝元之方,魔難之試,證驗之悟,無不周矣。
凡學《黃素書》者,知成就者天地,而未知天地之妙。何謂天地之妙?父母始生是也。天黑下降,如父之精。感地炁上騰,如母血之化。感化之中,以有此身。天地既長且久,則以運動、以靜處有法,知靜處運動,則知天地矣。
凡學《黃素書》者,知四時,而未知四時之機。何謂四時之機?人壽百歲,自幼至壯,乃幼弱之時。自壯至下壽六十,乃老耄至歲,乃衰敗之時。則一人之身,乃天地之時也。故一身之時為難得,而日中之時又可惜。知其機,則少年用功,知一身之時也。寸陰不放,知日中之時也。身中有年,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然後合於大道也。
凡學《黃素書》者,既知日月,必曉日月之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運行日月。默記二儀,陰陽交合,助行晝夜之功。故混沌初分,玄黃辨位。天地之形,如合盂。六合之中,如一卵。日月之宮,隨數上下,如人之魄魄。故學者,以魂制魄,不可不知日月生沒焉。
凡學《 黃素書》 者,既知五行。而不知五行之宜。相生相尅,以為父子,以為夫婦,以為君臣、以為男女。而人之五臟六腑,各以類推,而人之身,五行具焉。
凡學《黃素書》者,於五行之中,知水火矣。而水火何以辨之,蓋人之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乃水火定位之比也。氣液太源相合,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