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於此,制其熱毒。
竹瀝湯,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右三味,相合,溫暖。分三服,平旦、日哺、夜各#4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藭 防己 附子 人參 芍藥 黃苓 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羚羊角三兩#5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防風各一兩半
右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藭各二兩 麻黃三兩
右八味,□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木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方:
竹瀝一升 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 人參 芎藭 獨活 升麻各一兩 防風 麻黃 芍藥各一兩半 生薑 石膏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黃苓 附子一本作杏仁四十枚 白术各二兩
右十七味,□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煮散除餘風方:
防風 防己 獨活 秦艽 黃耆 芍藥 人參 白术 茯神 芎藭 遠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羚羊角 丹參 甘草 厚朴 天門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黃苓《翼》作薯蕷 桂心各一兩,一云各四兩 乾地黃 橘皮 生薑 麻黃各三兩 檳榔《翼》作甘草 藳本《翼》作附子 杜仲《翼》作麥門冬 烏犀角各二兩,《千金翼》作山茱萸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兩,一云三兩
右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令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判瀝湯,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方: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6
右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復好瘥乃止。
獨活煮散,治諸風痱方:
獨活八兩 芎藭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六兩#7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桂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甘草三兩 白术五兩#8
右十六味,各切剉,分為二十四分,每分入生薑、生地黃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無所忌。
五補圓,凡風,服湯藥多患虛熱翕翕然,宜除熱方:
防風 人參 蓯蓉 乾地黃 羚羊角 麥門冬 天門冬各一兩半 芍藥 獨活 乾薑 白术 丹參 食茱萸一本云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黃耆 甘菊花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蕷各三十銖 秦艽 芎藭 桂心 防己 生薑屑 黃苓各一兩 附子十八銖 石膏三兩 寒水石二兩#9
右三十二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生薑蜜湯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麯、蒜、生冷、酢滑及猜、羊、鷄、魚等肉。
論曰: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今人臨急造次,搜尋即用,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湯藥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後之學者,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玆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與療。以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昆服藥之人乎。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注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狀如倒作△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七竟
#1石:原誤作『不』,據影宋刻本改。
#2里:原作『冊』,據影宋刻本改。
#3右八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4各:原作『合』,據影宋刻本改。
#5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6各五合:影宋刻本作『各三合』。
#7各六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8五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9二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治諸風方
風懿第六論 方 針灸法
獨活湯,治風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嚲曳方:
獨活四兩 桂心 芍藥 栝簍根 生葛各二兩 生薑六兩 甘草三兩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論曰: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散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