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35-正统道藏太平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第173页

,其病相反。若腑虛則陰邪所加,頭重頸直,皮肉強痹。若臟實則陽疫所傷,蘊而結核,起於喉頸之側,布毒熱於皮膚分肉之中,上散入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不相斷離,故曰黃肉隨病也。
  扁鵲曰:灸肝脾二輸,主治丹毒,四時隨病,當依源補瀉。虛實之,皮肉隨熱,則須鐮破,薄貼方咒促治,疾無逃矣。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六竟
  #1藏:原作『臟』,據影宋刻本改。
  #2脾中寒:此下疑有脫文,無據可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脾臟方
  脾虛實第二論 脈 方 灸法
  脾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陘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瀉熱湯,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龍膽 細辛 芒硝各三兩 杏仁四兩 玄參 大青各二兩苦竹 葉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射干煎方#1主治同前。
  射干八兩 大青三兩 石膏十兩,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
  半夏 母薑 各八兩 枳實 梔子 茯苓 芒硝 各三兩 細辛 五兩白朮 杏仁各四兩 生地黃 淡竹葉各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橫方:
  若赤黑發如爪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末赤小豆和雞子白傅之。
  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實也。
  瀉熱方:
  大黃 麻黃 黃苓 各四兩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澤瀉 各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內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黃瀉熱湯,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細切,水一升半別漬一宿 甘草各三兩 澤瀉 茯苓 黃苓 細辛 芒硝 各二兩橘皮二兩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淡竹葉切,五升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 橘皮 澤瀉 各三兩 芍藥 白朮 各四兩 人參 桂心 各二兩 石膏 八兩 半夏六兩 生薑切,一升 桑根 白皮#2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參 橘皮 各一斤 地骨皮 乾薑 白朮 各八兩 豬椒根皮二斤 乾地黃 芎藭 附子各五兩 桂心 桔梗 各四兩 大棗五十枚 甘草三兩
  右十四味,□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檳榔散,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
  檳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參 茯苓 陳麯 厚朴 麥糵 吳茱萸 白朮 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溫脾圓,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黃檗 大麥蘖 吳茱萸 桂心 乾薑 細辛 附子 當歸 大黃 麯 黃連各一兩
  右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食方:
  大豆黃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右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脾胃俱虛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
  治腹脹善噫,食則欲嘔,泄僻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痹,補之方:
  黃連 一兩 禹餘根 二兩 白朮 乾薑 各三兩 大麻子 五兩 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