蔞根 牡蠣各二兩半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數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熱加黃苓,各三兩。
黃耆湯,治氣極虛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虛勞百病,氣力損乏方:
黃耆四兩 人參 白朮 桂心各二兩 生薑八兩 大棗十枚 附子三十銖,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圓,治氣極虛寒,皮痹不已,內舍於肺,寒氣入客於六腑,腹脹虛滿,寒冷積聚百病方:
譽石《肘後》作礬石 乾薑 桂心 皂莢 桔梗 附子各三兩
右六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慎熱及近火等。
硫黃圓,治氣極虛寒澼飲,胸中痰滿,心腹痛,氣急,不下飲食方:
硫黃 譽石 乾薑 附子 烏頭 桂心 細辛 白朮 桔梗 茯苓各二兩
右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漸加之,以知#2為度。《肘後》無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參、皂莢、當歸,十二種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溫飲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湯,治氣極傷熱,喘息衝胸,常欲自恚,心腹滿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方:
前胡八兩 半夏 麻黃 芍藥各四兩 生薑五兩 黃苓三兩 枳實四枚 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3。
竹葉湯,治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葉二升 麥門冬 小麥 生地黃各一升 生薑 石膏各六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嘔吐上氣,灸尺澤,不三則七壯。尺澤者,在腕後肘中橫文。
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上管下一寸名太倉七壯。
積氣第五論 方 灸法
論曰: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凡七種氣。積聚堅,大如杯若盤,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飲食,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祟,此皆七氣所生。寒氣,即嘔逆惡心;熱氣,即說物不竟而迫;怒氣,即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息;恚氣,即積聚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即不可劇作,暮臥不安;愁氣,即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四肢駙腫,手足筋攣,捉不能舉。如得病此,是七氣所生,男子卒得,飲食不時所致,婦人即產後中風諸疾也。
七氣圓方:
烏頭 大黃各七分 紫菀 半夏 前胡 細辛 丹參 茯苓 芎藭 桃仁《胡洽》作杏仁 菖蒲一作芍藥 石膏 吳茱萸 桂心 桔梗各三分 人參 甘草 防葵各一兩 乾薑 蜀椒各半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無丹參、甘草。
七氣圓,主七氣。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此之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則欲死。凡寒氣狀,吐逆心滿;熱氣狀,恍惚,眩冒,失精;怒氣狀,不可當熱,痛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恚氣狀,積聚心滿,不得食飲;喜氣狀,不可疾行久立;憂氣狀,不可苦作,臥不安席;愁氣狀,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腫,不得舉止。亦治產後中風餘疾方:
大黃二兩半 人參 半夏 吳茱萸 柴胡 乾薑 細辛 桔梗 菖蒲各二分 茯苓 芎藭 甘草 蜀椒一用桂心 石膏 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漸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無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氣湯,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為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臟不調,氣衰少力方:
乾薑 黃苓 厚朴《深師》作桂心 半夏 甘草 乾地黃 芍藥 栝蔞根各二兩#4,《深師》作橘皮 蜀椒三兩,《深師》作桔梗 枳實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虛冷上氣,勞氣等方:
半夏一升 人參 生薑 桂心 甘草各一兩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圓,治憂膈、氣膈、食膈、飲膈。五病同三#5服,以憂恚、飲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發。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背痛如刺之狀,食即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飲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短氣方:
麥門冬 甘草各五兩 蜀椒 遠志 桂心 細辛各二兩#6 附子一兩半 人參四兩 乾薑二兩
右九味,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彈丸一枚,細細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藥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