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35-正统道藏太平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第212页

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傍攻兩脅,或壘塊踴起,或孿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不止者,多其壯數,取愈止。
  又,灸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
  又,灸心下三寸十壯。
  又,灸乳下一寸,隨病左右多其壯數。
  又,以細繩量患人兩乳頭內,即裁斷,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頭,灸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
  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隨年壯。
  又,灸心下一寸三壯。
  又,灸手肘文隨年壯。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飲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管十壯。
  水疰口中涌水,經云肺來乘腎,食後吐水,灸肺輸,又灸三陰交,又灸期門。穴在乳下二肋間。瀉肺補腎也。各隨年壯。
  一切疰,無新久,先仰臥,灸兩乳邊邪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又治諸氣,神良。一名疰市。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竟
  #1汗:原作『太』,據影宋刻本改。
  #2一兩:影宋刻本作『一挺』 。
  #3十五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4脈:原作『肺』,據影宋刻本改。下『脈』字仿此。
  #5瀉肺揚:影宋刻本作『葶藶大棗瀉肺湯』。
  #6一:影宋刻本作『二』。
  #7半升: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8五十枚:影宋刻本作『 二十枚』 。
  #9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10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11諸尸:影宋刻本作『毒氣』。
  #12二:影宋刻本作『三』。
  #13各三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1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5散: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16藺茹:此二字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17各三分:影宋刻本『牛黃、胡燕屎』用『二分』。
  #18各四分: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9叉: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20治鬼:此二字原空缺,據影宋刻本補。
  #21州:原作『痸』,鋸影宋刻本改。
  #22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3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24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25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6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27五分:影宋刻本作『三分』。
  #28各: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大腸腑方
  大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臺》同。《難經》云長二丈一尺,大四寸,徑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長,以候大腸。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嗚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衝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育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失便利。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云: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裹,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利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見治水篇中。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2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3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