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35-正统道藏太平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第62页

腹中急滿,息不利,或有微腫,亦治極贏,不下飲食,堅痞,手足逆冷方:
  竹葉切,一升 小麥半升 甘草 黃苓 栝蔞根 澤瀉 茯苓 知母 白术 大黃各一兩#8 桂心二銖 生薑一兩半 人參 麥門冬 半夏各二兩#9當歸十八銖
  右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竹葉、小麥,取四升,去滓,內藥,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治小兒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方:
  大黃一兩 黃苓 栝蔞根 甘草各十八銖 滑石二兩 桂心 牡蠣 人參 龍骨 凝水石 白石脂 消石各半兩
  右十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每服三合,一日一夜令盡,雖吐亦與之。一本加紫石英半兩。
  調中湯,治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欲赤白滯起數去,小腹脹痛,極壯熱,氣脈洪大,或急數者,服之熱便歇,下亦瘥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主之之方:
  葛根 黃苓 茯苓 桔梗 芍藥 白术 藳本 大黃 甘草各六銖#10
  右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後法: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以意斟酌。百日至三百日兒,一如前篇龍膽湯加之。
  生地黃湯,治小兒寒熱進退,啼呼腹痛方:
  生地黃 桂心各二兩
  右二味#11,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歲以下服二合,已上三合。一方七味,有芍藥、寒水石、黃苓、當歸、甘草各半兩。
  治小兒傷寒發黃方:
  搗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方:
  搗韭根汁,澄清,取如大豆許,滴兒鼻中,即出黃水,瘥。
  又方:
  搗青麥汁服之。
  又方:
  小豆三枚#12 瓜蒂十四枚 糯米四十粒
  右三味,為末,吹入鼻中。
  二物通汗散,治少小有熱不汗方:
  粉半斤 雷丸四兩
  右,搗為細末,和下篩,以粉兒身。
  二物茯苓粉散,治少小頭汗方:
  茯苓 牡蠣各四兩
  右,治下篩,以粉八兩,合搗為散,有熱輒取粉,汗即自止。
  三物黃連粉散,治少小盜汗方:
  黃連 牡蠣 貝母各十八銖
  右以粉一升,合搗,下篩,取粉兒身,佳。
  犀角飲子,此油心臟熱之所感,宜服此方:
  犀角十八銖 茯神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 甘草半兩 白术六銖
  右五味,□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龍齒一兩佳。
  恆山湯,治小兒溫瘧方:
  恆山切,一兩 小麥二合#13 淡竹葉切,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兒,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兒,六合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
  又方:
  鹿角末,臨發時先服一錢匕。
  又方:
  燒鱉甲灰,以酒服一錢匕,至發時服三匕,并以火炙身。
  又方:
  燒鷄陛豚中黃皮,為末,和乳,與服,男雄女雌。
  又方:
  灸兩乳下一指三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一竟
  #1大:影宋刻本作『夭』。
  #2六銖:影宋刻本作『三銖』。
  #3右四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4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下方仿此。
  #5二兩:影宋刻本作『一兩』。
  #6瘦:原作『瘠』,據影宋刻本改。
  #7各五合:影宋刻本『小麥』 用『三合』。
  #8各一兩:影宋刻本作『各二兩』。
  #9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10各六銖:此三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1右二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少小嬰孺方
  咳嗽第六 方
  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護小瘥,復發,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癇,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動,背脊□□,眼反,須臾氣絕,良久復蘇,已與常治癇湯,得快吐下,經日不間,爾後單與竹瀝汁,稍進,一日一夕中合進一升許,發時小疏,明日與此竹瀝湯,得吐下,發便大折,其間猶稍稍與竹瀝汁。竹瀝湯方:
  竹瀝五合 黃苓三十銖 木防己 羚羊角 白术各六銖,一方作白蘚 大黃二兩 茵芋三銖 麻黃 白薇 桑寄生 萆薢 甘草各半兩
  右十二味,吹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藥減半,內竹瀝,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