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谷主之。
目痛泣出,甚者如脫,前谷主之。
白膜覆珠子,無所見,解谿主之。
灸法餘穴見前。
□目□□,少氣,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
眼暗,灸大椎下,數節第十當脊中,安灸二百壯,惟多為佳,至驗。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眦近後,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脈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
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隨年壯,穴名當陽。
風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如小麥大。左手亦如之。
風癢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二壯,仰臥灸之。
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文三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五竟
#1七竅病方:此四字原缺,據本書體例補。
#2之: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3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4一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5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6上: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7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8日三:影宋刻本作『日再』。
#9七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七竅病方
鼻病第二 論方灸法
治鼻塞,腦冷,清涕出方:
通草 辛夷各半兩 細辛 甘遂一作甘草桂心 芎藭 附子各一兩
右七味,為末,蜜丸。綿裹內鼻中,密封塞,勿令氣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覺小痛,搗薑為丸即愈,用白狗膽汁和之,更佳。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細辛 蜀椒 乾薑 芎藭 吳茱 萸附子各十八銖 桂心一兩 皂莢屑半兩 豬膏一升
右九味,□咀,以綿裹,苦酒漬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黃為度,去滓,綿裹內鼻孔中,并摩鼻上。
治涕出不止方:
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
香膏,治鼻塞窒方:
白芷 芎藭 通草各十八銖 當歸 細辛 莽草《小品》并《千金翼》以作薰草 辛夷各十三銖
右七味,□咀,以苦酒漬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去滓。綿沾如棗核大,內鼻中,日三。《小品》加桂心十八銖。
香膏,治鼻不利方:
當歸 薰草《古今錄驗》用木香 通草 細辛 蕤仁各+八銖 芎藭 白芷各半兩 羊髓四兩,豬脂亦得
右八味,□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內鼻中,日二,先患熱,後鼻中生赤爛瘡者,以黃苓、梔子代當歸、細辛。
治鼻窒,氣息不通方:
小薊一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瓜蒂末少許,吹鼻中,亦可綿裹塞鼻中。
又方:
槐葉五升 葱白切,一升 豉一合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當道車輾過蒺藜一把,搗,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臥,使人滿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過再度,上#1嚏,必出一兩個息肉,似赤蛹。一方有黃連等分同煎。
治鼻鮑方:
通草 細辛 附子
右三味,各等分,為末,以蜜和,綿裹少許,內鼻中。
又方:
甘遂 通草 細辛 附子各等分
右四味,為末,以白雄犬膽和為丸,如棗核大,綿裹內鼻中,辛熱涕出四五升,瘥。亦治息肉。
又方:
炙皂莢,為末,如小豆大,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
乾薑,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又方:
鐵鎖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綿裹內之,經日肉出瘥。
又方:
以馬新屎汁,仰頭含滿口,灌鼻中。
又方:
伏面臨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後以瓜蒂末綿裹塞之。
治齆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
瓜丁細辛
右二味,各等分,為末,以綿裹如豆大許,塞鼻中,須臾即通。
通草散,治鼻中息肉不通利方:
通草半兩 礬石 真珠各一兩
右三味,為末。捻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內鼻中,日三易之。
一方有桂心、細辛各一兩,同前搗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 藜蘆各六銖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二銖#2
右四味,各搗篩,合和。以小竹管吹藥如小豆許於鼻孔中,以綿絮塞鼻中,日再,以愈為度。《 古今錄驗》 加草整半兩。
治鼻中息肉方:
炙猬皮為末,綿裹塞之三日。
又方:
細篩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