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57-正统道藏太平部-道教义枢-梁-孟安排-第17页

四十里,白銀、瑠璃、水精映其內,其中城郭人民,亦有七寶浴池。月有八騫之林,生乎其內,月中人長一丈六尺,悉衣青色衣,亦五風帆其綱也。星者,成也,謂其成定四時五行也,亦名宿,謂日月之所合宿處也;亦人之宿命所係也。《雌一五老經》云:五星者,五行之精,斯則五行之精為體。《藏天經》云:北斗九星,一星相去九萬里,去地四十萬里,圍七百二十里,皆金精瑠璃為其郭,玉曜紫暉闡其光,其內則諸天人眾真之遊館也。其一晝一夜,則運轉周天一度,其內亦生寶珠林樹也。
  又釋:地義者,地,持也,勝持群品,載養為用,能生百卉。舊云:地有三山川。《太平經》云:地理者,三色也,謂水土石。今按生神等經並云:積滯成地,是知陰氣所成也。按《放品洞淵九地三十六音內銘》云:第一壘色潤地,去天九十九億萬里。第二壘剛色地,去第一地八十一億萬里。第三壘石脂色澤地,去第二地一百二十億萬里。第四壘潤澤地,去第三地二十億萬里。第五壘金栗地,去第四地二十億萬里。第六壘金剛鐵澤地,去第五地二十億萬里。第七壘木制地,去第六地二十億萬里。第八壘大風澤地,去第七地八十億萬里。以上八地,並去地載周竟四垂,不極不窮,無邊無際,無色無氣也。第九壘洞淵無色綱維地,九壘之地,極下洞淵洞源,綱維天地,制使不落,去第一壘五百二十億萬里。九地九壘,直下九重,各四土皇,合三十六皇,上應三十六天。如是上皇,皆位齊玉皇之號,但分氣各治,上下之別名也。又崑崙山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一重風,如是風水之地,各各有九重,更相擎持。今之地動者,是風水之搖也。
  道教義樞卷之七竟
  #1論:當作『輪』。
  #1真:當作『具』。
  道教義樞卷之八
  青溪道士孟安排集
  理教義第二十六境智義第二十七自然義第二十八道性義第二十九
  理教義第二十六
  義曰:理教者,明教之為教,示言則無言,忘荃者入其虛源,得環者歸其妙旨,此其致也。道經云:行不言之教也。
  釋曰:理是旨趣為義,教是化導為義。又理是四忘,教是言辯。今明非離言教有四忘,即悟言教無言教為四忘耳。若了言教無言教,亦識四忘非四忘也。今示理教,略有二種:一者方便,二者究竟。開方便門,令得悟入。其方便理教者,如戒詮戒理,施詮施理。究竟理教者,即總六度,諸教七部等經,以教為法,秪悟戒非戒,文非文,文字性空為究竟,經捨於言教,得無言之理。今明秪了言教,即無言教,名為得理非離言外,別有無言之理。《昇玄經》云:仙道無不無有,不有,此即其義。又理教機緣,漸頓義者,隨機作教,略有五種:一者漸頓。自淺之深為漸,一時具說為頓。如初示太清,次至太平,此為漸教也。如尹生即說道德,此頓教也。鈍機須漸,利根須頓。二詳略者,說廣文繁為詳,麤舉要徑為略。略如八字之音,詳如七部之說。三淺深者,談極理為深,說近事為淺。淺如丹符小術,深如空玄妙理。四權實者,因修舊理為實,反常合道為權。亦由緣有難易,易者示之以實,難者化之以權。五廢興者,除彼邪法為廢,隆此正教為興。興如三天隆於盛漢,廢如六天息於諸夏。
  境智義第二十七
  義曰:境智者,緣教之深名,心理之殊號,境稱唯二義在兩忘,智照有三言歸四絕,此其致也。智慧者,標源攝流,知歸不惑也。
  釋曰:境以境界為義,智以决了為義。照有為智,識空為慧。又境智體義者,境是頑法,智是四絕,知若四忘,則會真境。今明智是境智,不可定知境為智境,當是頑法者。若謂智定智,謂境定境,非真境頑,在智亦頑。若知不智而智,不境而境,非真智在境,亦知道以無知之知,無所不知,斯則了於一切。然則不境之境,境義在外,不智之智,智則在內。內則一切智心,外則一切境法。內外不二,境智無殊,不殊而殊,不二而二耳。智慧凡有三章,謂本智、觀智、生智也。本智寂然不動,空有雙觀,權實並照,本智之中而有二用,照空為觀智,照有為生智。宋法師云:道智、實智、權智,是為三智。道智者,即起本無,謂始自生成,次能化道。實智者,即觀身守一之智,謂道即無形,應便有體,則以觀身為教,令存於神。權智者,謂方便之力,徧於萬境,廣開法教,隨病受藥。亦云義者,宜也,曲成物宜。又三智義用者,一成我大哀者,觀於眾生,本皆非無非有,眾生倒惑,起有無見,乖本逐末,淪於苦海,所可哀。二所以化物者,眾本若不是非無非有,聖則不化,以其本非有無,所以得化。三說道正性者,以眾生本性非是有無,畢竟清淨,是真道性。罷除偏執者,以凡滯有,聖人一性,說無以治有病,若玄悟者,即知有不有,無亦非無。又三分身者,不二而二,故一身無量身,二而不二,故無量身一身也。如是既知二不二,亦導自然,宜治此也。四治常計者,物謂皆有本性,必應成道,執計我人,以為常實。
  自然義第二十八
  義曰:自然者,本無自性,既無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無,復有何法?此則無自無他,無物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