聃長齡之術:道藏本作『或得採彭鏗、老君長齡之術』。
#5已:道藏本作『以』。
#6乃無損於後患:道藏本作『及招損於後患』。
#7題:此下道藏本有『分為上下兩卷,卷有三篇』二句。
#8命:原作『年』,據本卷篇目及道藏本改。
#9庶:道藏本作『擬』。
#10憑:此下道藏本有『緣』字。此句下另起行道藏本有篇題作『教誠篇』。
#11謂煉五石也:四庫本作『謂餌五英也』。
#12與天地相弊:道戴本作『與天相異』。
#13老君:道藏本作『混元』。
#14不:此上道藏本有『則』字。
#15五:原本及叢刊本並誤作『 三J ,據四庫本、輯要本及道藏本改。
#16矣:道藏本無。
#17清:此下道藏本有『微』字。
#18濁:此下道藏本有『滯』字。
#19故口與地通:道藏本無,按文例疑為衍文。
#20元:道藏本作『原』。
#21老君德經:道藏本作『混元道德經』。
#22謂九竅四關也:道藏本作『謂之九竅而四關也』。
#23生:此下道藏本有『也』字。
#24動:此下道藏本有『皆』字。
#25涯:道藏本作『極』。
#26常在於智用:道藏本作『恒在於智困』。
#27根:道藏本作『限』。
#28窮:道藏本作『趣』。
#29為:此下道藏本有『智』字,義更完整。
#30志:道藏本同,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氣』,義更勝。
#31老君:道藏本作『混元』。
#32示:原作『禾』,據道藏本改,下同。
#33精:道藏本作『生』。
#34《老君指歸》:道藏本作『《老子指歸》』。
#35指:道藏本作『計』。
#36耶:原本及叢刊本、輯要本均無,據四庫本及道藏本補。
#37時:原作『地』,據道藏本改。
#38系之在肺:輯要本同,叢刊本無『在』字,四庫本作『繫之心肺』道藏本作『系在心肺』。
#39談:原作『論』,據道藏本改。
#40乃:道藏本無。
#41志:原誤作『忘』,據道藏本及輯要本改。
#42幾乎:接近於。
#43勞:道藏本作『恡』。
#44多少:道藏本二字互倒。
#45辣:道藏本作『刺』。
#46不止:道藏本作『干正』。連屬下句。
#47靜慮:道藏本作『靜身損慮』。
#48之事:道藏本無。
#49漱:道藏本作『凑』。
#50拘:道藏本作『浮』。
#51口:原作『曰』,據道藏本改。
#52持:道藏本作『將』。
#53堪:道藏本作『湛』。
#54形:道藏本無。
#55老子:道藏本作『老君』。
#56君臣之義:道藏本作『仕祿之業』。
#57正:道藏本作『賊』。
#58乏:道藏本作『貶』。
#59內裏:道藏本作『肉理』。
#60眾:道藏本作『蠱』。
#61胎息:原誤作『息但』,據道藏本改。
#62五性:原誤作『之者』,據道藏本改。
#63彭:此上道藏本有『其』字。
#64其: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均作『不』。
#65久聽:此上道藏本有『久視』二字。
#66大:此下道藏本有『沉』字。
#67皺:道藏本作『奸』。
#68其養性法則可施用:道藏本竄入正文。
#69百歲:道藏本作『百年』。
#70重衣厚搏:此上道藏本有『彭祖曰』三字。
#71荒:道藏本作『發』。
#72經:道藏本作『徑』。
#73內:道藏本作『肉』。
#74灾:道藏本作『害』。
#75毒焉:道藏本作『生病』。
#76息:道藏本作『自』。
#77氣:道藏本無,下同。
#78神:此上道藏有『六』字。
#79勿:此上道藏本有『凡汗』二字。
#80疾:道藏本作『痙』。
#81脉:道藏本作『膝』,《諸病源候論》卷一『風痺候』曰:『忍尿不便,膝冷成痺』。
#82令人六神不安:此上道藏本有『令人頭重、目赤、鼻干。凡卧訖,頭邊勿安燈』 十六字。
#83會:道藏本作『蝕』,疑為『食』之誤。《諸病源候論》卷五十『月食瘡候』曰:『世云小兒見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則令耳下生瘡,故呼為月食瘡也。』
#84傅:通『敷』。
#85善:道藏本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