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刊本、四庫本改。
##18 赤松子服氣經序:叢刊本、四庫本此篇均缺。
##19 玉房在下三寸是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正文。
##20 握固嬰兒之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手如嬰兒之狀』,並為正文。
##21 葷:原作『寅』,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2 若:叢刊本、四庫本作『或』。
##23 故: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24 醴泉者,華池: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正文。
##25 吐氣則氣下流:原作『吐氣則下流』,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6 盡:叢刊本、四庫本作『至』。
##27 身: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匝』。
##28 如法: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為:此下疑奪『之』字。
##29 行之之法:原作『行之法』,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0 過:原誤作『有』,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31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2 自: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3 君子也: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士』。
##34 已正: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5 終:四庫本作『究』。
##36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有功當自知也,則有入水卧功矣: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有功可入水卧矣』。
##38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9 盡:叢刊本、四庫本作『至』,下『盡』同。
##40 通: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復有『氣從手足通』五字。
##41 使: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便』。
##42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以』。
##43 是:原奪,據本書卷六十三『太清王老口傳法序』補。
##44 也: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5 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46 仙:原奪,據本書卷六十二『太清王老口傳法』補。耳: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也』。
##47 腹:原誤作『腸』,據本書卷六十二『太清王老口傳法』改。
##48 有隔,能固志通之:原奪,據本書卷六十二『說隔結』補。
##49 身中:原奪,據同上補。
##50 猶自未入鳩中:此句疑有舛誤,據本書卷六十二『說隔結』當為『漸入於鳩』。
##51 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2 難成: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3 休: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才』字。
##54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5 到:疑為『至』之誤。
##56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7 得:四庫本作『不』。
##58 漸漸:四庫本作『漸』。
##59 行動:四庫本作『動作』。
##60 不澀不滑: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不滑不澀』。
##61 喘:疑為『動』之誤。
##62 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初:原誤作『吐』,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63 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4 妙:此下疑奪『法』字。
##65 震旦:古代印度人稱謂『中國』的譯音。
##66 弘:四庫本作『宏』,下同。
##67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8 云: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9 悲夫:此起至『意逐外緣』一百二十四字,叢租本、四庫本均無。
##70 不知:此上叢刊本、四庫本均有『世人』二字。
##71 後: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2 但: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3 人知、念: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4 即:原誤作『者』,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5 神:此下叢刊本、四庫本均有『即』字。
##76 何:原誤作『可』,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77 色:叢刊本、四庫本均誤作『氣』。
##78 則: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79 令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以致』。凋:四庫本作『傷』,原本義勝。
##80 悅:原誤作『樂』,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81 滿:叢刊本、四庫本作『生』。
##82 既: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即』。
##83 以: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84 久:鐵刊本、四庫本均無。
##85 合:叢刊本、四庫本均作『人』,原本義勝。
##86 主:叢刊本、四庫本均無。疑為衍文。
##87 不出不入:叢刊本、四庫本均作『無出無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