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砂 雄黃 雌黃 黎蘆 鬼比目 桃仁 烏頭 附子 半夏 石硫黃 巴豆 犀角 鬼臼 麝香 白赤術 鬼箭 蜈蚣 野葛 牛黃
右各二分,擣篩為末,以菵草汁合為丸,丸如雞子大。燒一丸,百鬼皆卒。抱朴子用此藥飛三奇丹也。
鍊礬石伏汞法
並州礬石十斤,擣為末,以瓜州礬和左味拌之三十遍,入釜飛之。每二十一日一開,更加生礬石三分之一,還拌生者飛之。生者性利,相接即止。三十日已上者,螻蟻之狀,光明可愛,百日彌佳。右取帛裹之,內筒中蒸三日夜,末之。一兩粉制汞一斤,若令赤,左味煮之,令干,色紫赤止。釜中不上,準法燒之,以赤瑾上團之,入風爐火之,百日,風化為灰。準礬石三斤,用脂一斤,鐵器中炒之,以脂盡為度。汞十斤、礬石、鐵器猛火火之,攪令煙入即成。然後土團前汞,密封,內釜中,火之九日夜止,任用之。能先以脂熟熬,後入堝中火之一百日,彌勝。取鐺中熬之,加礬石末一度,如錫,再度如石。
造白玉法
右取大蛤蒲擣為末,細研之,取一斤內竹筒中,復內消石,密固之,內左味中,二十日成水後,取白石英半斤擣作末,投筒中,即凝。出之,好炭火火之,令赤,即成白玉,亦服餌之也。
造真珠法
右取光明蚌殼削去上皮,以醋中煮之令熟,出,細條之,丸作珠大小,任意取鯉,破腹開,內珠置中,還隨令合,蒸之令極熟,出珠。未蒸前鑽孔,以猪毛穿中。又取雲母,以白羊乳煮之數沸,出令溫,以珠著中漬之,經宿然後洗令净,成矣。
又法
以鰾膠#38和蚌屑作珠,隨意大小,鑽孔,近草火後炙令干。以兩塼支一甖,置珠瓦上,復以一瓦蓋上,泥塼四邊作竈形,以草火燒之令赤。出之,取蚌屑盛筒中四個口,內於瓷器,以左味浸之十日,即色變珠成。
造石碌法
銅青一斤 石黛半斤 雌黃五兩 柏汁一斤
右和合,日干,入盡,用之精妙也。
造石黛法
蘇方木半斤,細碎之
右以水二斗煮取八升,又石灰二分著中,覺之令稠,煮令汁盡出訖。藍
汁浸之,五日成用。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一
#1 『太清丹經要訣并序』一章:叢刊本、四庫本無。
#2 諸丹目錄三品:叢刊本、四庫本作『太清真人大丹孫思邈撰』。
#3 等:叢刊本、四庫本均無。下同。
#4 此: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5 其: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6 造六一泥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7 蔽:隱祕。
#8 用:原誤作『同』;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9 分:按叢刊本、四庫本當作『斤』。
#10 內:原誤作『右』,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1 失:原誤作『先』,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2 損者:叢刊本、四庫本均作『善矣』。
#13 亦: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有』。下同。
#14 的言:明言。
#15 否:原誤作『人』,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16 造上下釜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17 造竈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18 堗:煙囪。叢刊本、四庫本作『突』。
#19 用六一泥固際上下釜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錄於卷六十八。
#20 然:叢刊本、四庫本作『方』。
#21 旨:叢刊本、四庫本作『真』。
#22 兩:原誤作『曰』,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3 抿:原誤作『泯』,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4 腹:原誤作『夏』,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5 令:叢刊本無。
#26 錯:磨礪。叢刊本、四庫本作『銼』。
#27 洋:叢刊本、四庫本作『烊』。下同。
#28 大:原誤作『火』,據叢刊本、四庫本改。
#29 造玉泉眼藥方: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0 升:叢刊本、四庫本均作『斤』。
#31 兌半兩: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以赤鹽鍊作白銅為兌』九字。
#32 襯:通『襯』,鋪墊。
#33 即: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4 即柔矣:此下叢刊本、四庫本有注文『胡粉即胡同律』六字。
#35 筋:叢刊本作『筋』。
#36 造硇砂漿池法:此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7 造梅漿法:紫章叢刊本、四庫本均無。
#38 鰾膠:用魚鰾或猪皮熬的膠。
卷七十一內丹
雲笈七籤卷之七十二
內丹
大還丹契祕圖并序
叙曰:大還丹者,乃日之魂,月之魄,二曜精氣之所致也。本乎南方火位,襲化北方壬癸之中,歷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