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有『與』字。
#9伸:疑當作『呻』字。
#10此:據文義,似當作『比』字。
#11患:據文意似當作『愚』。
#12脾:疑當作『肺』。
#13然:此上《本義》、《集注》有『治損之法奈何』六字。
#14食:疑當作『玲』。
#15氣:疑當作『食』。
#16者:原作『孝』,據文義改。
#17一:此上《本義》、《集注》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也』二十字。
#18也:原作『者』,據《本義》、《集注》改。
#19如:《集注》作『脈』。
#20脈:原作『來』,據《本義》、《集注》改。
#21其:此下疑脫『脈』字。
#22秋:依上文例,此下脫『屬』字。
#23浮:原作『孚』,據文義改。
#24冬:據上文例,此下脫『屬』字。
#25表:《集注》十五難呂注作『養』。
#26病證喘咳灑淅:《集注》十五難丁注作『其內證喘咳酒浙寒熱』。
#27吹毛:此下《本義》、《集注》有『日死』二字。
#28陰:《本義》、《集注》作『病』。
#29防:據文義,似當作『弦』字。
#30多:據上下文意當作『少』。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三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十六難曰:
脈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關尺也。九侯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侯,三三如九也。
有陰陽。
寸口者,陽豚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陰詠見一寸而沉。
有輕重。
陽脈浮乃輕手足#1陰脈沉乃重手取。
有六十首。
几切脈始起於六脈,浮況長短滑澀,三陰三陽之豚也,今六十首合之為六十乎。
一脈變為四時。
脈隨四時之廈換,詳見十難中一脈為十變。
離聖久遠。
越人之時,去聖已久。
各是其法,何以別之?
言三部是一法,九侯是一法,陰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既多,難可分別。
然:視其病有內外證。
使人視其精明五色雜#2按察之,即知內外之證。昔以是字為誤,改作視字。
其病為之奈何?
其病如何。
假令得肝脈。
肝豚弦軟而長。
其外證。
在外證候。
善潔。
膽為清冷之府,故善潔。
面青。
肝色青,故面青。
善怒。
膽為中正之官,主次斷,肝在志為怒。
其內證。
在內證候。
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肝積名曰肥氣,在臍之左,揣按之而牢痛。
其病四肢滿閉。
肝木脾土!脾主四肢,不#3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滿閉。
癮搜。
肝豚循於陰器,故疼波也,小便澀也。
便難。
肝腎在下脾#4,肝病則氣逆,不行於下,故大便艱難。
轉筋。
肝含血以養筋,肝受病故筋轉。
有是者肝也。
有是病者,是肝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此#5證。
假令得心脈。
心豚浮大而散。
其外證面赤。
心色赤,故面赤。
口乾。
心之豚絡在舌下,心為熱所困,故口乾燥而不潤。
喜笑。
心在聲為笑。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心積名日伏粱,在'臍上,按揣而牢痛。
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吭。
心為五臟之君,四臟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狀,何況本經目病耶。常痛乃心包詠也。正心不受病,病則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則叉包詠,乃手厭陰之豚,出兩手中指之端,下入掌心,屈名指取之,穴名勞官穴。心包病,則掌中熱而惋。
有是者心也。
有此病是心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心證。
假令得脾脈。
脾豚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
脾色黃,故面黃。
善噫。
脾在變動為噫。
善味#6。
脾主甘,甘受味。
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脾積名日痞氣,當臍之中,揣按而牢痛。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
濕氣勝,令人膨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
體重節痛。
身體況重,骨節疼痛。
息墮嗜外。
怠墮困倦,嗜好睡外。
四肢不收。
手足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