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7-正统道藏正一部

174-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第29页

孫,報祖父之恩。不能報,不知報,報云多計,報事皆罪,人相厭患,非智慧。无智慧必頑塞,不能開通,善不能防閒,惡不能容非,不能忍辱,不能推讓,不能堪苦,不能安貧,不能處樂,樂極則驕,苦極則怨聞父母之聲,憎見尊上之影,日夜僻側,逃而避之。或惡聞子孫之音,嫉害自下形相擲,而擺之以為奇能,矯迹乖法,此罪非智者。宣行神炁,證明聖教,續種延年,更相生長,更相愛念,更相訓誨,止惡修善,日夜思惟,有過即改,有是堅遵,謙卑居退,不競諍先,諫說勿鬥,借炁養神,和聲怡息,徐語安行,臥坐庠序,所為分明,出入精審,相與還源,治邪保正,却濁來清,削除死籍,注定生名,代人受苦,甘之无怨,度人之樂,節而无荒,不及道悔,不護短申,非諮問勝達,不面從背越,內外相應,智慧人也。智慧之人,可共上學,非智慧者,慎勿與言。言上有罪,動致風刀,閉口慎之,自求多福,福綠相會,智慧相逢。如其无因獨立,樂上遇科,精尋忖度我體先後所行,即今所志與科殊者,急首改之,與科合者,堅固成就。首罪成福,必須結齋,自為為人,隨時消息。巾冠衣服,履板香油,堂室壇墠牀帳,經書供養之具,皆當依科,所須勿闕,非用勿施,華素取中,豐儉守法。法出諸經,不可卒尋,三品所宜,其三科為要。其一、高聖太真五帝四極明科,上下二宮。其二、太玄左宮女青四極三十一卷獨立寶經明科律文,有右中二并左,合三宮。其三、太上九真明科,有上中下三品。其四極明科云:行七經之道,太歲庚辰六月二十五日癸巳己時,北極真公除穢納馨,神遇七經,仁義禮智信及道德。學道期乎至德,至德得乎大道,大道玄邈,涉求迢遙,是以修善,先行仁義禮智與信,遞互相成,始至乎終,相生為次。仁水生火,火生土信,信生義金,金生智水,水生通德,德生達道,道德无極,通達无窮,長生不死,常住湛然,能无能有,最貴最尊。仁亦長生,尚有劫年,義斷禮節,智通信和,五德備者,名曰至德究竟,五千一焉,號為大道。道學七經,經者徑也,由也,常也,正也,成也。徑直易行,由之得進,常通不塞,正以治邪,轉敗為成,經緯相會也。玄素、黃帝、容成、彭鏗、巫咸、陳赦,習學七經,演述陰陽,生生為先,先仁之志,非但七人,七人迹多,亦號七經。天門、玉子,皆傳斯道,外儒失道,不知道為儒本,儒為道末,末本不知,致无長壽之人,遂為淫亂之俗也。至於外儒五經備有,詩首關睢,禮貴婚嫁,傳嗣之重,歷代所同,无後之罪,三千莫大,而不知男女炁數,陰陽興衰,聞之疑怪,嗤鄙成灾,良可痛念。智者悟之,能歸內道,救理外儒,詩禮傳易,至于尚書、樂經、孝經,斂末崇本,本孝合乎道,習樂同乎德,德道弘深,仁義備舉,禮智常用,信不暫虧,緣末入本,引外還內,上學之功,於此乎在也。
  七經者:
  一曰仁經,男女婚嫁恩愛,交接生子種人,永永无絕。
  二曰禮經,既生當長,壯不可恣,夫清婦貞,內外分別,尊卑相敬,和而有節。
  三曰信經,既知和節,親疏相關,朝野忠直,无相違負。
  四曰義經,既知忠直,有與有取,罰惡賞善,更相成濟。
  五曰智經,既知賞罰,防有枉濫,抑揚通流,除邪入正。
  六曰德經,治邪保正,五德均平,无偏无苦,常樂長存。
  七曰道德,常樂長存,勝泰无上,上德不德,教化立功,功成身退,權變无窮。
  凡人學道,共修七經,經有所明,各有多少,經恩多,餘事皆少,少不受稱,多故立名。名為仁經,亦有禮義,信智德道,五同若斯,唯道獨多,少行均平,故號大道,一切所宗也。
  六道多者,各有所長。
  一曰仁道,長於子孫眾多。
  二曰禮道,長於敬讓,貪諍止息。
  三曰信道,長於誠實,除諸欺華。
  四曰義道,長於嚴斷,祐吉剪凶。
  五曰智道,長於釋滯,化偽還真。
  六曰德道,長於忘功,守正无失,入乎大道。大道无名不去,天人所崇也。
  凡明內道者,陰陽相交,行炁如數,長短依經,消灾散禍,治病延年,請福結願,求得神仙。雖遍習七經,當隨長救急,行仁之道,以禳逆賊,止諸殺傷,延年多子。行禮之道,消諸凌辱,姦媱去來,口舌讒嫉。行信之道,滅眾怨仇,違負信約,妄語虛言。行義之道,誅剪彊梁,厭伏寇盜,却諸暴凶。行智之道,除邪斷嫌,怨救憂病,益年長筭。行德之道,解諸妬怨,消諸爭名,却妖聲,調雅樂和,五合六七,八九備成,抱一統萬,湛无虧盈。行道之道,无為而為,化物立法,幽顯无遺,變化應運,无極无窮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春之九竟
  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之十
  行道去來
  得道未去訣第三十八
  得道之人,運應化世,未得隱淪,常以本命之日,正中夜半子午之時,說三百六十戒,誦十方徊玄品章,教未得道,同心行之。不知本命,常用甲子清齋入室,坐臥隨人,唯精唯密,必速驗矣。
  雲霧子,三月一日生於无量天,年十八,位登太真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