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仙要語纂集
經名:群仙要語寨集。元末明初環士董汉醇編。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這藏》正一部。
群仙要語纂集上
還初道人董汉醇編
日用缺
夫臼用者,飲食則定禁口,端坐莫起一念,萬事俱忘奉存神定意。眼不視物,耳不聽聲,一心內守,調息綿綿,漸漸呼出,莫教間斷,似有如無,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昇,口裹津生,靈真附體,得至長生之路也。十二時中,常要清靜。一念不起謂之清,靈臺無物謂之淨。身是氣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則神行,神行則氣散,神聚則五行真氣結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沖和氣透,醍醐灌頂。行住坐臥,常覺身體如風之行,腸中如雷之嗚。耳總仙音,無絃之曲,不言而自聲,不鼓而自嗚,神氣交結,男兒回轉,得觀內景,能自言語,見虛無之事,與聖同居,神自出入,天地齊壽,脫離生死矣。莫教有損,十二時中,常要清靜。神是氣之子、氣是神之母,如鷄抱卵。存神養氣,能無離乎。妙哉妙哉!
關尹子節要
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士黃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言之如吹影,思之如縷塵。聖智造迷,鬼神不識。
又曰:不知道妄意卜者,如射覆盂。高之者曰存金存玉,中之者曰存角存羽,卑之者曰存瓦存石。是乎非是乎?唯置物者知.之。
又曰:道終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終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聖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又曰:一情冥為聖人,一情善為賢人,一情惡為小人。一情冥者,自有之無,不可得而示。一情善惡者,自無起有,不可得而祕。一情善惡為有知,惟動物有之。一情冥為無知,普天之下,道無不在。
又曰:一灼之火,能燒萬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萬物,物亡而道何在。
又曰:吾道如處暗。夫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而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又曰:連不問豆,豆不答遲。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問歟答歟。一氣往來,道何在?
又曰:一運之象,局乎太空,自中而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昇。昇者為火,降者為水,欲昇而不能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木之為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為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運而不已者為時,包而有在者為方,惟土終始之。
又曰: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有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又曰:夢中、鑑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鑑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
又曰:天地寓、萬物寓、我寓、道寓,苟離乎寓,道亦不立。
又曰: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公,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聖人假此以示天下,天下冥此乃見聖人。
又曰:道無體,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又曰:鯽蛆食蛇,蛇食鼃,鼃食螂蛆,互相食也。聖人之言亦然。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之弊,又言去非有非無之弊,言之如引鋸然。惟善聖者,不留一言。
又曰: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
又曰: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以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又曰: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道。
又曰:眾人以魄攝魂,聖人以魂運魄。蓋魄之藏魂俱之,魂之游魄因之。魂晝寓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見,舍肝能夢。
又曰:果之有核,必待水火土三者具矣,然後相生不窮。三者不具,如大旱大潦大塊,皆不足以生物。精水、神火,意土,三者本不交,惟人以根合之。
又曰:庖人羹蟹,遺一足几上,蟹已羹而遺足尚動。是生死者,一氣聚散爾。不生不死,而人橫計曰生死。
又曰:無一心,五識並馳,心不可一。無虛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虛。無靜心,萬化密移,心不可靜。借能一,則二偶之。借能虛,則實滿之。借能靜,則動搖之。惟聖人能歛萬有於一息,無有一物可役吾之咀徹;散一息於萬有,無一物可問吾之云為。
又曰: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運者車也,所以運之者,是牛非車。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來無從,其往無在。其來無從,其往無在,故能與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又曰:是非好醜,成敗盈虛,造物者運矣。皆因私識執之而有,於是以無遣之猶存,以非有非無遣之猶存。譬如昔游再到,記憶宛然,此不可忘,不可遣。善去識者,變識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