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如饑可食豉粥。若暝不消,欲致霍亂者:
即以高良薑二兩,打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盡,即消,待極饑乃食一飽#42薄粥,其藥唯極飲之良。若卒無高良薑,母薑一兩代之,以清酒一升,煮令極熟,和滓食之,雖不及高良薑,亦大效矣。
唐本注云:脚氣。
煮葒草濃汁漬之,多差。
《簡要濟眾》:治脚氣連腿腫滿,久不差方。
黑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搗為散,生薑汁調如膏,塗傅腫上,藥乾再調塗之,腫消為度。
治服散卒發動困#43篤方第二十二
凡服五石護命更生及鍾乳寒食之散,失將和節度,皆致發動其病,無所不為,若發起倉卒,不以漸而至者,皆是散勢也,宜及時救解之,若四肢身外有諸一切痛違常者。
皆即冷水洗數百遍,熱有所衝,水漬布巾,隨以搨之。又水漬冷石以熨之,行飲暖酒,逍遙起行。
若心腹內有諸一切疾痛違常,煩悶惛恍者,急解之,取冷,熱取溫酒飲一二升,漸漸稍進,覺小寬更進冷食,其心痛者,最急,若肉冷,口已噤,但折齒下熱酒差。
若腹內有結堅熱癖使眾疾者,急下之。
栀子十四枚,豉五合,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熱甚已發瘡者,加黃芩二兩。
癖食猶不消,惡食畏冷者更下。
好大黃末半升,芒消半升,甘草二兩,半夏、黃芩、芫花各一分,搗為散,藏密器中。欲服,以水八升,煮大棗二十枚,使爛,取四升,去棗,乃內藥五方寸匕攪和,著火上,三上三下,畢,分三服,旦一服便利者,亦可停。若不快,更一服。下後即作酒粥,食二升,次作水飧進之,不可不即食,胃中空虛,得熱入,便煞人矣。
得下後應長將備急大黃、葶藶、豉各一合,杏人、巴豆三十枚,搗,蜜丸如胡豆大,日服二枚。利者减之,痞者加之。
解散湯方丸散酒甚多,大要在於將冷,及數自下,惟取通利,四體欲常勞動,又不可失食致饑,及餿飯臭魚肉,兼不可熱飲食、厚衣、向火、冒暑遠行,亦不宜過風冷。大都每使於體粗,堪任為好,若已病發,不得不強自澆耳,所將藥,每以解毒而冷者為宜。服散覺病去,停住,後二十日三十日便自服,常若留結不消,猶致煩熱,皆是失度,則宜依法防治。此法乃多為貴樂人用,而賤苦者服之,更少發動,當以得寒勞故也,恐脫在危急,故略載此數條,以備匆卒。餘具大方中。
附方
《聖惠方》:治乳石發動壅熱,心悶吐血。
以生刺薊搗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許,攪勻服之。
《食療》云:若丹石熱發。
菰根和鯽魚煮作羹食之,三兩頓即便差耳。
治卒上氣咳嗽方第二十三
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
搗韭絞汁,飲一升許,立愈。
又方,細切桑根白皮三升,生薑三兩,吳茱萸半升,水七升,酒五升,煮三沸,去滓,盡服之。一升入口,則氣下。千金不傳方。
又方,茱萸二升,生薑三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方,麻黃四兩,桂、甘草各二兩,杏人五十枚,熬之,搗為散,溫湯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末人參,服方寸匕,日五六。
氣嗽不問多少時者,服之便差方。
陳橘皮、桂心、杏人去尖皮熬,三物等分,搗,蜜丸,每服飯後須茶湯下二十丸,忌生蔥。史侍郎傳。
治卒厥逆上氣,又兩心脅下痛滿淹淹欲絕方,溫湯令灼灼爾,以漬兩足及兩手,數易之也。
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追得之,氣下縱縱,衝心胸臍間,築築發動,有時不治,煞人。諸方用藥皆多,又必須煞豚,唯有一湯,但可辦耳。
甘草二兩,人參二兩,桂心二兩,茱萸一升,生薑一斤,半夏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藥宜預蓄,得病便急合之。
又方,麻黃二兩,杏人一兩,熬令黃,搗散,酒服方寸匕,數服之,差。
治卒乏氣,氣不復,報肩息方。
乾薑三兩,□咀,以酒一升漬之,每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差。
又方,麻黃三兩,先煎去沫,甘草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差後,欲令不發者,取此二物,并熬杏人五十枚,蜜丸,服如桐子大四五丸,日三服,差。
又方,麻黃二兩,桂、甘草各一兩,杏人四十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三方,并各小投杯湯,有氣疹者,亦可以藥搗作散,長將服之。多冷者,加乾薑三兩。多痰者,加半夏三兩。
治大走馬及奔趁喘乏,便飲冷水,因得上氣發熱方。
用竹葉三斤,橘皮三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三日一劑,良。
治大熱行極,及食熱餅,竟飲冷水過多,衝咽不即消,仍以發氣,呼吸喘息方。
大黃、乾薑、巴豆等分,末,服半錢匕,若得吐下,即愈。
若猶覺停滯在心胸膈中不利者。
瓜蒂二分,杜衡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