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惟行道業,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禮拜皈敬,最為尊勝,不朝天子,不揖諸侯,作人天福田,為三界依怙。
玄門入道求出家法身十七願念
一願不殺生命,斷聖種故。二願永不飲酒,敗習性故。三願永不血味,與體同故。四願不食五辛,障生天故。五願不犯婬欲,自亂心故。六願不說
他過,人惡聞故。七願不貪財貨,為妨道故。八願勤修功德,自莊嚴故。九願不惱亂人,成怨業故。十願利人不捨,不異我故。十一願永不妄語,人不信故。十二願永不懈怠,退道心故。十三願修學一切方便,成種智故。十四願永不盜一切物,必倍償故。十五願長內修齋,得齊心故。十六願常照諸法空靜,速進道故。十七願常敦默如愚,自安靜故。
已上並童子入道受持。
《昇玄經》云:為道士者,與彼俗人事事有反。目不多瞻,見好不驚。耳不聽讒,不聽亂聲。鼻不嗅香,芬芳之腥。口不嗜甘,茹犯眾生。心不想欲,財色華榮。手不奸用,足不惡踐。此道士之行也。
《昇玄經》云:凡出家者,除去飾好,服御巾褐,卑牀小屋,容身而已,不得奢侈。除病及遊,行就請外,淨居閑處,玄樂道,此謂聞道初門、大德之本也。
《定志經》云:昔有十二年少,處世閑樂,共作好食,酣飲嬉戲,或復論議為道持戒之難易。天尊於大定見之,以此年少前世,各為人師,祕恡經典,致諸弟子,亦多猶豫,今墮俗塵,因此微緣,猶可救度。天尊即化為人,從會中過,因悉共語。化人曰:持戒甚易,不持反難。諸人聞之,會然問曰:云何先生,持戒云易,不持反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不畏天子,不畏鬼神,何為不易。如違戒者,是人悉畏,復畏鬼神,云何不難。於是十二年少,聞化人語,皆憶宿命,發心持戒,同證道果。
《法輪經》云:太上玄一真人告葛仙公日,我昔受師訓,切厲備經,痛如刀割,尅如毒錐,俛仰伏事,恒不敢虧,痛不敢辭,毒不敢言,今成道果,難報師恩。
《太真科》云:道士修習經業,以五千文為先。講說通解,度人濟己,開化無窮,此為大乘之人。
《太真科》云:開闢之初,聖真仙人,皆宣道氣,立法相傳。同宗太上,俱稱學士。以道為事,事道有功,昇號道士。
《明威經》云:為學不可不精,邪正相似,不可不明,不明墮於難境,明者班於易途。明與不明,由心詳辨。辨之之法,徧學眾經,歷試取驗,自然朗明,在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無為,無不究悉,自然測三清之妙趣也。
歷代宗師略傳
道家之學尚矣,黃帝、老子,清靜為事。尹令莊列之徒,推而大之,流傳至樂臣公。公教蓋公,蓋公教曹參。其言之有效於經世者如此,況黃老之道哉。噫嘻,世尚奢泰,此道遂隱。神仙之學盛,禱祠之法興,自東漢而下,訖聖朝之初,蓬丘子賈善翔集以斯道鳴世者百餘人,為《高道傳》。爰掇其尤者十數,去繁取要,著于經訓之末,俾吾徒知所矜式焉。
張天師
天師姓張,名道陵,字輔漢。性沉默好古,博極經史,兼明星緯。賑人之急,不擇疏戚,世以是推之,就弟子列者甚眾。章帝召不就,喟然與弟子决,唯王長留侍,乃入潛、衡,至中嶽,得九丹書。丹成,謂長曰:吾未有大功,豈敢遽服,宜須為國為家,除害興利,乃可輕舉。遂感太上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法,降羣魔玉女,別立二十四治,教人謝過析福,設為科教。蜀人化之,遷善遠罪。後於雲臺峰,太上遣雲輿下迎,白日上昇。
葛仙公
仙公姓葛,名玄,字孝先。自少好學,經傳子史,靡不該覽,名振江左。常好彈琴誦莊老,安閒恬淡,內足無求。乃入赤城山修道,復遊括蒼、羅浮、金精、閤皂、玉笥、天台等山,修行研誦,遂感太極三真人下,授三洞寶經,年十八道成,變化叵測。嘗集三洞之要為九幽懺,著老子及諸經數十卷。一日告弟子鄭思遠等曰:吾為吳主所留,不得誦洞經,先作尸解,乃得升天。及期解化,支體柔軟,香炁滿室,至五日,大風忽起,燈燭皆滅,及火至,失尸所在。
王纂
道士王纂,居馬跡山,常以陰功救物。值西晉末,中原亂離,饑饉疾疫,民多斃無救。纂憫之,遂於靜室飛章告天,泣涕不已。經三夕,室中有光如晝。已而,祥風景雲,紛郁空際,異香天樂,下集于庭,介士旛幢,青童玉女,龍虎備衛。俄而,笙篁之音,自西北至。五色光中,仙官一人告纂曰:太上道君至。于是,百寶大坐,自空而下,道君乃據坐,纂拜首跪伏而前。道君曰:子憫生民,形于章奏,剖心抆血,感動幽明,地司列言,吾得以鑒眄于子。道君於.是為說陰陽代謝,人鬼升淪,六天群魔,敗軍死將,因衰伺隙,戕害生民,吾以陽威憚之,神咒伏之,自然弭戢。即命侍童授纂神化、神咒二經,及三五齋訣曰:勉而行之,真階可冀。纂按行江表,疫癘遂息。
陸天師
陸脩靜,字元德。篤好墳典,旁究象緯。既而歎曰:欲鍊形合道,與天俱畢,非此之謂也。遂精專道教,不捨寤寐,聞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