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淨土。客至無事。不交一言。晚年。自將久備杪枋壽木售人。時懷數珠及錢。往諸貧里。施勸念佛。遇隆冬號寒。雖解衣衣人。所不惜也。嘉慶十八年十二月。染微疾。至望日。子欲辭之他往。兆榮曰。去宜速歸。吾行有日矣。至期。面西趺坐。眷屬環立。兆榮曰。為我念佛。菩薩降臨矣。眾聞異香。移時而化。年七十八(染香集)西史氏曰世俗愚人。生前不修安養。但知預備壽木。以為安頓一生。及其身入棺中。無錢財者。付之一堆野火。有體面者。埋之萬里荒山。其為計亦左矣。今廷勳以壽木售人。其亦有鑒於此夫。

  吳濂

  吳濂。字芑謀。元和庠生。父奉佛。與師林寺某僧善。父病。僧頻來問疾。開示念佛法門。濂在旁聞之。恍然有省。遂棲心淨業為人簡默。雖念佛無間。人不知也。年三十餘。家貧。以教讀為業。試前列。無喜色。嘗語所知曰。我之志。固有大者在也。一日小腹忽起一瘤。醫治罔效。瘤潰。血流不止。因賦詩二絕。一云贅瘤還繫贅瘤身。自歎今生半廢人。四大本來無我相。皮囊雖好不多春。一云。不用良方不用醫。自家有病自家知。從今晝夜彌陀佛。證到金剛不壞時。臥病兩月。病苦日劇。念力益堅。臨沒前三日。預知時至。屏家人勿近。至期。請名僧數人助念。跏趺合掌而終。時在嘉慶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染香集)。

  沈廷瑜

  沈廷瑜。嘉興北版人。性端謹。遇事必躬為之。而信口佛聲。滔滔不絕。人或笑之。皆所不顧也。如是數十年。自云。念佛愈能熟。處事愈詳明。年七十三。示微疾忽語家人曰。佛來也。為我炳燭。手自焚香而絕。時嘉慶十九年三月十九日也(染香集)西史氏曰。念佛愈能熟。處事愈詳明。此真動靜一如。深入三昧者也。營心名利者。動云我處事紛心。無暇念佛。直至生死到來。放下空手。是誰之過與。

  施靜巖

  施靜巖。華亭人。性端謹作事周密。為人謀。必盡心。親族多賴之。嘉慶二十三年春。臥病。藥餌罔效。入夏病劇。其表兄鄭慧葊來視。憫之曰。弟病亟矣。何不念阿彌陀佛。經云。臨終十念。亦得往生。靜巖曰。我恨平日未知念佛。今不能念矣。奈何。遂大哭。慧葊曰。無妨。弟聽我念。心中。觀想可也。即朗唱佛名。靜巖亦高聲隨誦。纔數十聲。忽曰。阿彌陀佛并諸菩薩多在目前。言畢而逝(染香集)。

  張孝林

  張孝林。號鹿泉。華亭人。奉佛甚虔。好施與。告急者無弗應。日誦金剛彌陀諸經。並持佛號萬聲。嘉慶二十三年。晨起。告家人曰。吾夢蓮華開矣。明年正月某夜。炷香向西。朗誦彌陀經及心經各一周。復頂禮者三。趺坐合掌。默持佛號。至夜半。含笑而逝。異香滿室。
  先是孝林第四子。名驥鍾。隨父修淨業。施與周急。亦如孝林。自奉甚薄。蔬食終年不厭。事親孝。母死。哀毀骨立嘔血數升。曰父有三兄在。我去矣。即趺坐母柩前。默持佛號。閱三日。捻珠而逝。載入郡志(染香集)。

  方剛

  方剛。字鐵華。華亭庠生。與蓮生庵主。洵庵為方外交。知念佛法門。由是長齋念佛。精進數年。嘉慶二十三年秋。染疾。自知不起。絕食飲水。命其弟邀洵庵夜話。謂曰。承師開示念佛法門。遵以修行。今我於十五日去矣。感不去心。故相邀一別耳。至期能來一助為望。遂口占一聯云。十念堪憑。休放過臨終一念。眾生可憫。先了却自己三生。屇期洵庵至。剛曰。頃已見大和尚接引。可急焚香。念佛千聲即去矣。眾稱佛名果至千聲。合掌而瞑(染香集)。

  潘萬宗

  潘萬宗。吳江黎涇港人。中年喪子。發出世心。詣南海佛頂山。求藏悟和尚薙染。悟公曰。爾有母在。未可也。況修行不在出家。得一良友。不時熏習足矣。萬宗乃已。晚年。長齋奉佛。下體素患癬疾。至是忽升頭面。甚重。欲赴水自盡。方外友定川止之曰。疾從業起。業由心生。如其含怨沈波。則迷根深植。後生益苦。可不懼耶。若能悔悟自責。隨緣忍受。益其進修。則禍為福基。所以經歎修行正念。而臨終尤甚。祇為心力難思故也。萬宗言下豁然。由是念佛愈勤。一載後。疾良已。嘉慶二十四年仲夏時。見淨室門上油雲盤旋。隱露葫蘆放光狀。心竊異之。是年十月朔。示微疾。又三日。沐浴更衣。端坐繩牀。令妻助稱佛號。移時而寂。妻為焚衣。火滅後。灰燼中現三聖像。眉目分明。衣摺畢具。又於招魂日化一襯衫。灰上現大字數十。皆赤色。惜為無知者埽去。遠近歎異。年六十六(染香集)。

  沈舒華

  沈舒華。號苧茶。錢唐孝廉。自幼敬信三寶。力行善事。嘗刊佛經及諸善書印施。戒殺放生等事。尤實力奉行。中年受五戒。長齋奉佛。專心淨土。日誦彌陀名號五萬聲。數十年無間。晚選甯郡教職。辭不赴。繪趺坐蓮臺圖以見志。一夕五鼓。忽睹室中光明。以為天曉。遽起禮拜。未幾復暗。閱半月。早誦甫畢。覺體憊倦。仍默持佛名不輟。明日晚。合掌而逝。時在嘉慶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染香集)西史氏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