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卒贈翊左將軍儀同三司。諡曰貞憲。瓦官寺者。晉元帝朝於江左以監燒官瓦衙為寺。事見僧傳。妙玄九旬談玄。初啟講日。儀同君理是國之附馬。故奏請臣僚停早晚兩朝事。俱入寺聽受焉。
  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尚書毛喜。僕射周正弘等。
  南史列傳十三云。王固。字子堅。即王彧曾孫。陳廢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終身不茹葷。夜則坐禪。晝誦佛經。甞聘魏。因宴饗祭。請停殺一羊。羊於固前跪拜。又宴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遂大設網罟。固以佛之法遂一鱗不獲。太建中卒於太常卿。諡曰恭子。南史列傳十七云。孔煥。字休文。今從火邊者。非好學善屬文。太建六年為吏部尚書。八年加侍中。至德年中卒。南史五十八。毛喜。字伯武。榮陽陽武人。少好學。長草隷。陳宣帝即位。除給事黃門侍郎。後加御史中丞五兵尚書。至後主至德元年受永嘉內史。貞明元年徵為光祿大夫領軍驍騎將軍。在道卒。南史二十四。周弘正。字思行。歷梁.陳二朝。至宣帝太建二年授尚書左僕射。七十九卒。贈侍中尚書鑒。諡曰簡子。
  朱輪動於路。玉珮喧於席。俱服戒香。同飡法味。
  朱輪。馬車也。玉珮。朝袍之飾。乃章安美贊之詞。
  小莊嚴惠榮負戈輕誕。其日揚眉舞扇。扇便墮地。隻搆巨難。難不稱揵。合掌歎曰。非禪不智。今之法座乎。
  續高僧傳第八。惠榮。姓顧氏。會稽山陰人也。梁武帝大通年辭親出聽。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素未陳略即盡清辯。一眾同嗟。便開令望。二親附書。得則焚之。顧謂友曰。吾豈不懷。廢吾業也。積功三十年。不號義龍誓無返矣。至德末年卒于都。非禪不智者。僧傳坐禪論云。禪智相遵。念惠攸發。遺教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也。
  法歲法師爾日並坐。撫榮背而嘲曰。從來義龍今成伏鹿。扇既墮地以何遮羞。榮答曰。輕敵失勢。猶未可欺也。
  法歲。無傳。義龍乃榮師平日自稱也。故嘲之也。學海之中生於頭角。異乎波中魚鱉之類。如魏志。花欽.邴原.管寧為友。俱游學相善。時人號為三友為一龍。欽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此亦義龍之始也。伏鹿者。如前五鹿既被朱雲難。折其角。故氣不昇。其心雌伏。今亦似之矣。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更遣高足搆難累句。磨鏡轉明揩金足色。虗往既實而忘反也。好勝者懷愧。不議而革新。斯之謂歟。
  宋明帝造興皇寺。續傳七十卷。法郎於止觀寺受僧詮法師智度.中論。故云盛弘龍樹也。即伏虎郎。廣如傳文。來難浮偽為虗。往答則有據為實。故使立難者得益而忘反。來難必欲勝。不意墮負。心懷愧耻。雖愧耻且不敢議而去舊執。乃得獲新聞此之說也。
  建初寶瓊相逢讓路曰。少欲學禪不值名匠。長雖有信阻以講說。方秋遇賢年又老矣。庶因渴仰。累世提擕。
  建初寺。康僧會初來。吳王孫權所建也。瓊師無傳。附干陳大彭城寺寶瓊傳中。又下煬帝重請疏。兩瓊繼軌。此二人也。方秋遇賢者。方。當也。人之一身猶如四季。春則萬物茂興。秋則眾芳凋落。人少則六根精明。老則四大劣弱。雖欲學禪豈可及耶。楊子云。大寒之後索衣裘。何太晚乎。
  白馬警韶.定林法歲.禪眾智令.奉誠法安等。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捨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禮。
  白馬寺在洛陽。摩騰初來建也。後晉敏帝造龍光.白馬二寺。韶居是也。韶姓顧氏。會稽上虞人。德行學業在本傳。至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寺。年七十六歲。定林.禪眾.奉誠。三皆寺名。三師並無傳文。
  其四方衿袖萬里來者。不惜無貲之軀。以希一句之益。伏膺至教。飡和妙道。唯禪唯惠。忘寢忘飡。
  矜袖。義通道俗。貲。貴也。不惜尊貴之身。遠涉道路。忘疲受法也。
  先師善於將眾調御得所。停瓦官八載。講大智論。說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雖動靜合道而能露疵藏寶。恩被一切莫知我誰。
  將者領也。調御者養眾如善牧者也。大智度論疏流于海外。此間絕聞。次第禪門即禪波羅蜜十卷流行。能露瑕玼令人聞見。內懷至寶肥功德身。雖法被群生。誰說誰聽誰聞誰得。故云莫知我誰。
  昔浮頭玄高雙弘定惠。
  梁傳第十一云。釋玄高。姓魏氏。本名靈育。馮翊萬年人也。母寇氏。初信外道。偽秦弘始三年夢見梵僧散華滿室。覺便孕胎。至四年二八日生。家內忽有異香及光照壁。迄旦乃息。母以兒生異故名靈育。背世出家。改名玄高。十五受度僧為說法受戒。後專精禪律。聞關右有浮陀跋陀禪師在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之中妙通禪法。跋陀歎曰。善哉。佛子乃能解悟如此。於是卑顏推遜不受師禮。今別傳有浮頭二字。諶公謂地名。今遍尋諸傳并諸地理志並無此名。據梁傳第三譯經科云浮陀跋摩亦云浮陀跋陀。此云覺鎧。高初就學。恐從師得名。師名浮陀。恐聲律之訛謂之浮頭。未可知也。高師道價與吾祖等。故美之云雙弘定惠。
  厥後沈喪單輪隻翼而已。
  車一輪豈能遠運。鳥隻翼不能高飛。高師之後兼之者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