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37-中国撰述史传部杂传-六道集-清-弘赞-第34页

之無迹。俄而呻吟於風雨間。日悲號于星月。有時似人。白晝誠有應人。而投石。忽現忽隱。現之則一體如人。隱之則寂然杳然。或祟人以禍。或佑人以福。斯數狀昭昭然。皆云鬼神而已。臣不敢匿。謹拜手以奏。時傍人乃曰。是妄誕耳。朕謂傍曰。爾何知其然哉。對曰。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故人形于世。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當死之際。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夫魂者氣也。既達高穹。逐清風而四散。且魄骨肉毫髮者也。既仆于地。化土而成泥。觀斯魂魄。何鬼之有哉。所以仲尼不言者。為此也。帝曰。爾所言者。將及性理。而未為是。乃知膚耳。其鬼神之事。未甞無。甚顯而甚寂。所以古之哲王。立祀典者。以其有之而如是。其於顯寂之道。必有為而為。且前所奏者。其狀若干。卿云無鬼神。將無畏于天地。不祭食于祖宗。是何人哉。今鬼忽顯忽寂所在。其人見之非福即禍。將不遠矣。其于千態萬狀。呻吟悲號。可不信有之哉(出皇明錄)。
徽州
○歙縣。羅田。方伯雨先生族弟。婦孕未產而死。遂殯葬之。里中有賣點心店。日見一女子。將錢買餅去。後時持一新被來按。店人搭被架上。其家有婢。偶至店。見被云。此是我家孺人殯殮之被。何得在此。店人云。有一女子。每日持錢來買點心。今彼無錢。將此被按。復說其形貌服色。婢歸告主。次日遣人往店後伺之。果見彼來取點心去。隨後杳窺。彼至墓邊即滅。聞塚中兒啼。回報其主。主使人開塚。母顏如生。既抱兒出。母色即變矣。其店始覺。前時見櫃日有少紙灰。兒後長成。族皆喚為鬼叔。崇禎末年。其人尚在。但日久忘其名。伯雨先生孫叔翼。為余說之。福田經云。有一比丘名曰須陀耶。白佛言。母妊我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應真。如此。則耳目不到。古今信非一也(應真。即羅漢也。伯雨諱時化。杭州太守。乃十四名家之一。有四書易註行世。歸信三寶臨終沐浴衣冠。孫謂其昇堂。遣人伐鼓遂端坐而逝)。
廣州
○新會縣潮頭村。有一人姓張者。年將五十。獨往鄰鄉。回至中途度水。被水鬼牽挽。欲溺水中。其人雄勇。與之共打。得脫回家。頸項上盡是鬼甲爬傷痕。時天啟七年。贊年方十七。在彼村親見。
廣信
○博山能仁寺。崇禎間。無異和尚已往。時有檀越至山。請僧施食。令一沙彌事香燭。被鬼執縛於臺下。口鼻涎沫俱出。空中有一人云。此沙彌不清潔。眾鬼欲縛至桅竿下。我乃勸止。然汝等。向來施食。皆不至誠。諸鬼俱不得食空回。又汝等。每在彌勒閣。學燄口經呪。或赤體。或尸臥。念誦真言不如法。折福獲罪。云云。僧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是某長老。今住在西禪堂後。為守護此叢林故也。次晚一僧。自發誠心施食。空中復曰。今晚鬼眾。略得小食也(博山僧說之也)據此。施食則必戒德精嚴。真言梵音。契印無乖。一心至誠。念餓鬼苦。或能少益幽途。不然虗費信施。自獲大愆。損福折壽不少。況諸餓鬼。長劫不聞水漿之名。出家釋子。寧無悲心愍念彼苦。每日猶當自備水飯。誦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以除彼饑渴。惟須真言呪語。梵音無謬。乃獲其益。故佛教令天雨時。向空念甘露水真言。令諸餓鬼得飡甘露。以濟饑渴。自增福壽也。
廣州
○東莞縣西湖。張一鵬。崇禎末年。自廣城回至流花渡頭。已將暮。水濱見一人。似富家長者。曰君渡河。尚十餘里。不及家矣。吾有一小館。不棄。可過宿。主人設酒饌食畢。具鋪蓋。甚慇懃。睡中聞鄰家鐘皷聲。若祭奠者。至天明。見在空房內。惟一草薦。枕者是磚。驚起。却在人家中。家人見在內出。羣譁之。以其是賊。聚鄰里詰其故。鵬乃說有主人水邊招留宿。眾問其所招宿者何狀。乃其所祭之父。是日生晨。子享以孝誠。故感先人來應也。一鵬是橋族叔。對橋說之(此墮鬼趣。無管攝者。乃得回家也。東莞縣。有東湖西湖。非浙之西湖也)。

  東莞
○寮步村。康熈戊申三月。有鬼仙。自稱錢公子。時能現形。在鄺孝康公錫家。夜間常與姬人七八。絃管歌唱。而能詩文。人皆就之。錫每設食同歡。恣錫拊摩。徧身羅綺。并新絨靴。惟不許摩頭。及然燈燭耳。或時嫌主人設食不精。即喚使者另取。須臾。熱餚煖酒忽至。共為樂飲。時錫內人忽病。錫啟公子曰。寧有方術耶。公子即撮藥。命使者當前煎好。送服之。時張穆芝聞知。六月初一日。至鄺家。欲延公子與語佛道。令其知有向上大事。值公子他遊。尚留使者在鄺家。穆即作書焚致之。并寄香茘。使者報曰。公子遠去。若他人書。不能為投。張先生。不敢不為奔走也。越二十日。穆時在莞城外東湖。如菴。與諸子偕破浪。用微。二三上人清話。一友人見案上。有一緘未啟。問曰。是何人書。穆亦不知何人。何時送至。發而讀之。乃公子復書而柬封絕佳。箋皆浮花甚奇。另封香七炷。似有奇香薰襲。芳馥如宮餅。其文清新。書法頗奇。非俗筆之所能也。書曰。承遠致奇香丹茘。謝謝。先生蓋世才也。道不逢時。寄迹於山林泉石之間。能人之所不能者。捨人之所不能捨。其去仙一間耳。余浪迹蓬山玉洞。輒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