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50-中国撰述史传部杂传-高僧摘要-清-徐昌治-第8页

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故經云。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坐。奄然歸寂。
釋宗密
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釋宣鑒
簡州周氏子。早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貫通旨趣。甞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常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遂擔青龍疏鈔。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云。這個是什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汝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遂往龍潭。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于此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個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來日。龍潭陞座。謂眾曰。可中有個漢。牙如劒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將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虗。竭世樞機。似一摘投于巨壑。遂焚之于是禮辭。
釋從諗
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泉曰還見瑞像麼。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虗。廓然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箇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麼。一婆子請轉藏經。師却下牀轉一匝。曰轉藏經已竟。婆曰。比來請轉。全藏。如何祇為轉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喫茶去。又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布衫。重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麼却無。師曰。為伊有業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泉州何氏子。少禮青原誼公落髮。往長安寶壽寺稟戒。習經律諸部。優遊禪苑。與雪峯欽山為友。自杭州大慈山。邐迤造于臨濟。屬濟歸寂。乃謁仰山。後參德山。執坐具上法堂贍視。山曰作麼。師便喝。山曰。老僧過在甚麼處。師曰。兩重公案。乃下參堂。山曰。這箇阿師。稍似箇行脚人。至來日上問訊。山曰。闍黎是昨日新到否。曰是。山曰。甚麼處學得這虗頭來。師曰。全奯終不自謾。山曰。他後不得孤負老僧。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鉢下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鐘未鳴。鼓未響。拓鉢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峰舉似師。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山聞。令侍者喚師去問。汝不肯老僧那。師密啟其意。山乃休。明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師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山三年後果示滅)。
  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峰驀指一椀水。欽曰。水清月現。峰曰。水清月不現。師踢却水碗而去。師住鄂州巖頭。值沙汰。於湖邊作渡子。兩岸各挂一板。有人過渡。打板一下。師曰。阿誰。或曰。要過那邊去。師乃舞棹迎之。一日因一婆。抱一孩兒來。乃曰。呈橈舞棹即不問。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師便打。婆曰。婆生七子。六箇不遇知音。祇這一箇也。不消得。便拋向水中。師後庵于洞庭臥龍山。徒侶臻萃。曰吾甞究涅槃經七八年。覩三兩段義。似衲僧說話。又曰休休。時有一僧出禮拜請師舉。師曰。吾教意。如∴字三點。第一向東方下一點。點開諸菩薩眼。第二向西方下一點。點諸菩薩命根。第三向上方下一點。點諸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