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螢火燒須彌山。臨生死禍福之際。都不得力。盖由此也。楊子云。學者所以修性。性即道也。黃面老子云。性成無上道。圭峰云。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由情念。臨終被梵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所謂義者。是義理之義。非仁義之義。而今看來。這老子。亦未免析虗空為兩處。仁乃性之仁。義乃性之義。禮乃性之禮。智乃性之智。信乃性之信。義理之義亦性也。(此句有脫文。應云義理之義固性也。仁義之義亦性也。詳上下文可見)作無義事。即背此性。作有義事。即順此性。然順背在人。不在性也。仁義禮智信。在性不在人也。人有賢愚。性即無也。若仁義禮智信。在賢而不在愚。則聖人之道。有揀擇取捨矣。如天降雨。擇地而下矣。所以云。仁義禮智信。在性而不在人也。賢愚順背。在人而不在性也。楊子所謂修性。性亦不可修。亦順背賢愚而已。圭峰所謂惺悟狂亂。是也。趙州所謂使得十二時。被十二時使。是也。若識得仁義禮智信之性起處。則格物忠恕一以貫之。在其中矣。肇法師云。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所以云。為學為道一也(答汪聖錫) 予雖學佛者。然愛君憂國之心。與忠義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運往矣。喜正惡邪之志。與生俱生。永嘉所謂。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予雖不敏。敢直下自信不疑(示成機宜季恭) 又云。博極羣書。只要知聖人所用心處。知得了。自家心術即正。心術正。則種種雜毒種種邪說。不相染汙矣 又云。學不至。不是學。學至而用不得。不是學。學不能化物。不是學。學到徹頭處。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忠義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國安邦之術。無有不在其中者。釋迦老子云。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便是這個消息也。未有忠於君。而不孝於親者。未有孝於親。而不忠於君者。但聖人所讚者。依而行之。聖人所訶者。不敢違犯。則於忠於孝。於事於理。治身治人。無不周旋。無不明了 為學為道一也。為學。則學未至於聖人。而期於必至。為道。則求其放心於物我。物我一如。則道學雙備矣(示莫潤甫) 又云。在儒教則以正心術為先。心術既正。則造次顛沛。無不與此道相契。前所云為學為道一之義也。在吾教。則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在老氏。則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能如是學。不須求與此道合。自然默默與之相投矣。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當知讀經看教。博極羣書。以見月忘指。得魚忘筌。為第一義。則不為文字語言所轉。而能轉得語言文字矣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為空寂之教。戀著個布袋子。聞人說空說寂。則生怕怖。殊不知。只這怕怖底心。便是生死根本。佛自有言。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寶藏論云。寂兮寥兮。寬兮廓兮。上則有君。下則有臣。父子親其居。尊卑異其位。以是觀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揚至尊聖化者亦多矣。又何甞只談空寂而已。如俗謂李老君。說長生之術。正如硬差排佛談空寂之法無異。老子之書。原不曾說留形住世。亦以清淨無為。為自然歸宿之處。自是不學佛老者。以好惡以相誣謗爾。不可不察也。愚謂。三教聖人。立教雖異。而其道同歸一致。此萬古不易之義。然雖如是。無智人前莫說。打你頭破額裂(示張大尉) 既得外護者。存心相照。自可撥置人事。頻與衲子輩作佛事。久久自殊勝。更望室中與之子細。不得容人情。不得共伊落草。直似之以本分草料。教伊自悟自得。方是尊宿為人體裁也。若是見伊遲疑不薦。便與之下注脚。非但瞎却他眼。亦乃失却自家本分手段(答珪和尚) 既已承當個事。須卓卓地做教徹頭徹尾。以平昔實證實悟底一著子。端居丈室。如擔百二十斤擔子。從獨木橋上過。脚蹉手跌。則和自家性命不可保。況復與人抽釘拔楔。救濟他人耶。古德云。此事如八十翁翁入場屋。豈是兒戲。又古德云。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須倩人看院始得。巖頭每云。向未屙已前一覷。便眼卓朔地。晏國師不跨石門句。睦州現成公案放你三十棒。汾陽無業莫妄想。魯祖凡見僧入門便轉身面壁而坐。為人時。當不昧這般體裁。方不失從上宗旨耳(答逮長老) 又云。衲子到室中。下刃要緊。不得拖泥帶水。如雪峰空禪師。頃在雲居雲門相聚。老漢知渠不自欺。是個佛法中人。故一味以本分鉗鎚似之。後來自在別處打發大法既明。向所受過底鉗鎚一時得受用。方知妙喜不以佛法當人情。去年送得一冊語錄來。造次顛沛。不失臨濟宗旨。今送在眾寮中。與衲子輩看。老漢因掇筆書其後。特為發揚。使本分衲子。為將來說法之式。若使老漢初為渠拖泥帶水。說老婆禪。眼開後。定罵我無疑。所以古人云。我不重先師道德。只重先師不為我說破。若為我說破。豈有今日。便是這個道理也。趙州云。若教老僧隨伊根機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老僧這裏。只以本分事接人。若接不得。自是學者根性遲鈍。不干老僧事。思之思之 歸宗斬蛇。南泉斬猫兒。學語之流。多謂之當機妙用。亦謂之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殊不知。總不是這般道理。具超方眼。舉起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