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亦無對。師曰。者鈍根阿師。洪州廉使問曰。喫酒肉即是。不喫即是。師曰。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師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師於真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門山。於林中經行。見洞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地矣。言訖而回。既而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滅。元和中諡大寂禪師。塔曰大莊嚴。

  荷澤神會法嗣
  西隱進平禪師

  京兆吳氏子。出家於永安山明福院。風表端雅。諸經大論皆所研尋。銷文鍊注令人樂聞。末思禪觀。於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難乎哉。後至唐州。遂居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請入城闡揚宗旨。示滅年八十一。大曆十四年三月。塔於雲頂。

  大鑒下第三世
  馬祖一法嗣
  西山亮座主

  蜀人也。頗講經論。因參馬祖。祖問。見說座主大講得經論。是否。師曰不敢。祖曰。將甚麼講。師曰。將心講。祖曰。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爭解講得。師抗聲曰。心既講不得。虗空莫講得麼。祖曰。却是虗空講得。師不肯便出。將下堦。祖召曰座主。師回首。祖曰。是甚麼。師豁然大悟。便禮拜。祖曰。者鈍根阿師。禮拜作麼。師曰。某甲所講經論。將謂無人及得。今日被大師一問。平生功業一時冰釋。禮謝而退。乃隱于洪州西山。更無消息。

  則川和尚

  蜀人也。龐居士相看次。師曰。還記得見石頭時道理否。士曰。猶得阿師重舉在。師曰。情知久參事慢。士曰。阿師老耄。不啻龐公。師曰。二彼同時。又爭幾許。士曰。龐公鮮健。且勝阿師。師曰。不是勝我。祇欠汝個幞頭。士拈下幞頭曰。恰與師相似。師大笑而已。師摘茶次。士曰。法界不容身。師還見我否。師曰。不是老師。洎答公話。士曰。有問有答葢是尋常。師乃摘茶不聽。士曰。莫怪適來容易借問。師亦不顧。士喝曰。者無禮儀老漢。待我一一舉向明眼人。師乃拋却茶籃。便歸方丈。

  大鑒下第四世
  歸宗常法嗣
  漢南高亭和尚

  有僧自夾山來禮拜。師便打。僧曰。特來禮拜。何得打某甲。僧再禮拜。師又打趂。僧回舉似夾山。山曰。汝會也無。曰不會。山曰。賴汝不會。若會。即夾山口瘂。

  章敬腪法嗣
  金州操禪師

  請米和尚齋。不排坐位。米到展坐具禮拜。師下禪牀。米乃坐師位。師却席地而坐。齋訖。米便去。侍者曰。和尚受一切人欽仰。今日坐位被人奪却。師曰。三日後若來。即受救在。米三日後果來。曰前日遭賊。

  南泉普願法嗣
  雲頂日子和尚

  亞谿來參。師作起勢。谿曰。者老山鬼。猶見某甲在。師曰。罪過罪過。適來失祇對。谿欲進語。師乃叱之。谿曰。大陣前不妨難禦。師曰是是。谿曰。不是不是。趙州云。可憐兩個漢。不識轉身句。

  大鑒下第五世(旁出)
  遂州圓法嗣
  終南山圭峰宗密禪師

  果州西充何氏子。家本豪盛。髫齓通儒書。冠歲探釋典。唐元和二年。將赴貢舉。偶造圓和尚法席。欣然契會。遂求披剃。當年進具。一日隨眾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覽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之旨告于圓。圓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諸佛授汝耳。行矣。無自滯于一隅也。師涕泣奉命禮辭而去。因謁荊南忠禪師。忠曰。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尋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師未甞聽習。一覽而講。自欣所遇曰。向者諸師述作。罕窮厥旨。未若此疏辭源流暢。幽[(厂-一)*臣*責]煥然。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偶茲絕筆。罄竭于懷。暨講終思見疏主。時屬門人泰恭斷臂酬恩。師先齎書上疏主。遙敘師資。往復慶慰。尋泰恭痊損。方隨侍至上都。執弟子之禮。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遊者。其汝乎。師預觀之室。惟日新其德。而認筌執象之患永亡矣。北遊清凉山。四住鄠縣草堂寺。未幾復入終南圭峰蘭若。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公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為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其都序略云。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亦名禪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譚禪理。少說禪行。故且以禪源題之。今時有人。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非離真性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