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17-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锦江禅灯-清-通醉-第78页

乃返來曰。你見我錢墮地以不。曰見。問曰。錢今何在。曰見一人拾將去。舒曰。你終日在路。唯乞一錢。豈有貫錢在地。而不取耶。見人將去。何不止之。答曰。非貧道物。何為浪認。仲舒曰。我欲須你身上袈裟。師曰。公能將去。復有與者。即疊授與。仲舒下馬禮謝曰。弟子周朝人。官歷三代。大與眾僧往還。少有不貪者。聞名故謁。本非惡意。請往陵州。師曰大善。然貧道廣欲結緣。願公助國安撫。即是長見受供養也。舒辭歎曰。僧中有人。不可輕慢。爾後不見。益州人薊相者。從揚州還見之。亦埋笠路側。顏狀如常。
德山
不知何許人。一日厭世。棄妻子入山修道。鬚髮不暇削。衣食不暇給。唯息緣靜念。為悟自性。人莫知其觀行。視其相狀。如得定者。時遊化竹林龍池。開悟道俗。以清簡為本。每云。煩亂之法。道俗同弊。故政煩則國亂。心煩則意亂。水清則魚石可見。神清則想倒可識。學清簡者。尚自諠煩。況在亂使。焉可道哉。
慧琳
緜州神泉薛氏子。以隋初。隱于建明寺。清虗守靜。與物不羣。寺有塑像。常勤供養。像為生鬚三十六莖。大業末年。掃一古墳。豎二竹竿。云是天眼。後忽拔一云。弘農揚為魔所拔也。不久義寧嗣曆。有時著複衣。夏坐墳上。日雖炎赫。身無熱狀。口雖涉道。形同于俗。言談之次。以理居先。雒縣先有育王浮圖。師忽一時歷村。借車三百乘云。欲向雒縣迎浮圖于此安置。未經旬日。遂被火燒。武德年中。潛伏艸野。人莫知也。彼有楊祜師。不測何人。直往艸中相見。曾生未面。宛若舊朋。各云。別來八百年矣。曾為人呪病得差。病者令女賷裙以施。女遂留衣送直。師遙見謂曰。但將裙來。我不須錢。女驚其聖。以貞觀四年。示從物故。
錦江禪燈卷第十八
  錦江禪燈卷第十九
  慧聰
姓王。出家已後。遊行齋講。手不釋卷。尋經旨趣。心自欣躍。苦形節食。行知足行。自云。法華經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四眾。尚得六根清淨。我何為不禮諸佛世尊。即于別院閉門。常禮萬五千佛。依經自唱。一一禮之。寺僧怪其所作。于壁隙伺之。見禮拜頭下。天龍八部等亦頭下。數數非一。諸人來其院者。無不心戰走出。恒聞異香蔚蔚。及爾終後。貞觀年中。院無人往。每夜常聞彈指禮拜行道等聲。
智隱
貝州李氏子。即華嚴藏公之弟子。薙染之後。遵弘道業。慧解所傳。受無再請。而神氣俊卓。雅尚清虗。談吐佛乘。聽者忘倦。開皇七年。敕召藏公。師與入京。住大興善寺。通練智度論。阿毗曇論。及金剛般若論。明其窟穴。解兼倫例。眾舉紹隆。下敕補充講論。于經藏寺。仍揚前部。微恙而終。敕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寺。即蜀王秀之所造也。道貫西蜀。開化彌昌。傾其金貝。無不興從。不接旬而塔成就矣。及將下瘞。天雨銀花。放白色光。如此非一。正入塔時。感五色雲覆于函上。團圓如葢。大鳥六隻旋遶雲間。閉訖俱散。人以事聞。蜀王大悅。
法凝
會州人。姓龐氏。初齊武帝。夢遊齊山。不知在何州縣。散頒天下覓之。時師之父老奏稱。去州城北七里。有臣人山。舊號齊山。武帝遣于上立精舍。度僧給田業。師以童子。在先得度。專心持戒。道德日新。兼以究心。時則誦經。後習禪定。或三日出定。或七日出。眾往于牕中窺見。容或禪定。便經一月出。猶不飲食。眾往勸之。雖復進食。漸取少分。年至七十。于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燒一指。晝夜不動。火然及臂。弟子輩欲往撲滅。師禁之不許。臂然火焰彌熾。遂及身支。七日七夜。眾皆頂禮贊嘆。至身煉盡。唯有聚灰。眾共起塔。今精舍猶在。
僧崖
涪陵牟氏子。晉義熈九年。朱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隨軍平討。因止千廣漢金淵山谷。師即其後也。而童幼少言。每遊山泉。必先禮而後飲。或諦觀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答曰。是身可惡。我思之耳。後必燒之。及年長從戎。毅然剛正。甞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諸水。謂伴曰。殺非好業。我今舉體皆同眾生。遂捨家出家。而修禪觀。時獽首領數百人。共築池塞。資以養魚。師往彼觀望。忽有異蛇長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乃至丈餘。圍五六尺。獽眾奔散。蛇便趣水。舉尾入雲。赤光遍野。久之乃滅。尋爾眾聚。具論前事。師曰。此無憂也。但斷殺業。蛇不害人。又勸停池堰。眾未之許。俄而隄防決壞。時依悉禪師。施力供侍。雖充驅使。而言語訥澀。舉動若癡。然一對一言而合大理。經留數載。無所異焉。
紹闍黎
梓州玄武蒲氏子。未出家前。山行見一大蟲甚瘦。又將一子。于澗中取蝦為食。師歎曰。此蟲應在深山。飢之甚矣。等是一死。不如充此之飢。乃脫衣往臥蟲前。蟲乃避去。後方出家。唯誦經行道。更無異行。大業之初。汝州界蟲暴非常。三五十人持杖而行。傷人既多。師往其處。立茅蓬而坐。蟲並遠去。道路清夷。年一百九歲。乃見疾而終。弟子收舍利。豎塔藏之阿原。
法建
廣漢雒縣朱氏子。誦經千卷。閑暇遨遊。俗無所測。或閉門數日不出。亦無所食。唯聞誦經。然小聲吟諷。音不外徹。有人倚壁竊聽臨響。但聞斖斖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