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嚮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無汝下口處。士以口作嚼勢云。百雜碎。常伸手云。還我核子來。自此學者漸臻。道譽彌著。示眾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間法之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本自如如。萬法亦爾。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鍼麻線。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雲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參禮。便舉問常。未審二者見處。孰親孰疎。常云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再問。常云親者不問。問者不親。一日忽謂其徒云。來莫可遏。往莫可追。從容間。聞鼯鼠聲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護持之。言訖而逝。壽齡。八十八。臘六十九。闍維獲舍利無數。以葬而塔其上。碑則進士江積文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四明胡受舉刊)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慧學
傳宗科(五)
唐崇演
生東平段氏。出家為龍興寺慧超法師弟子。遊方見普寂禪師于嵩陽。獲印心地。後居都梁山。受徒揚化。山當淮泗之會。商旅駢擁。毳袍之客雜處焉。時李相國紳鎮廣陵。負材學。凌轢儕類。見衲子輒唾去。或有以演名聞者。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頃之其語嘿背神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紳世俗之學。所可企及也。乃大降歎。請居慧照寺。以使承問。四海玄侶。相尋而至者。僅千輩。開成二年終。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唐好直
姓丁氏。會稽諸暨人。幼而脩潔。凡肥醲腥葷物。皆未甞及口。即事杭塢山藏師落髮。元和初。受具於天竺寺。徧探經律論鈔疏源委。忽杖策訪祖師西來之指於洪之馬祖。獲記莂。居鄉里之大慶寺。方來之士雲擁。如是二十載。利物為多。雖名公鄉之以廉問護戎過越者。靡弗承接。而啟迪之。故其聲譽之美。播天下。大和中遊五臺道京邑。一夕而去。於是前護戎郄志榮宋常春二內侍知之。必欲招徠。以溫集曩訓。開成初。再至輦下。二貴人以安國寺方丈舘之。龍象莫不趨附。無何召補供奉大德。非其志也。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囑累弟子訖。遂趺坐而寂。壽六十五。夏三十二。喪殯滻水東。費悉出郄宋二氏。門人鑑諸後。起塔於崇山南之華嚴。而歸葬焉。會昌四年。起居舍人韋絢碑。
唐宗密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儒。蚤歲欲以所學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具於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後當宣導於都邑。復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遊者其惟汝乎。初居鄉里。甞赴齋民家。偶受經。得圓覺閱之。妙領義趣。於是誓傳是經。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餘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軆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殿。詢問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於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峯。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善。甘露之禍。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亦在。且求剪髮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捨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故遵守惟謹。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魚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者為出涕。相國裴休甞著論以闢。或者學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諡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唐崇珪
陝之姜氏子。其先以儒術致顯貴。自天寶來。亂離相繼。父因商賈鞏洛間而喪焉。珪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試經得度。無何遊南嶽。栖息者數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聲譽益起。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延見於慈和寺。與語意相得。珪曰。吾有幽憂之疾。城隍聚落。可久處耶。
明年抵嵩少掛錫嶽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嶽中雨不愆候。或以為珪之德所感云。開成初。贊皇公入相。請闡化於洛之龍興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滅。壽八十六。會昌元年八月十日。遷全身於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銘。
唐全植
姓芮光州人。幼依州之榮光禪寺沙門大智誦習。而卒獲薙染。受具後。即游洛陽禪會。洞徹心法。然後結茆於淮之都梁山。以聚徒闡化。既而太守衛文卿迎於治之長壽寺。以便瞻禮。文卿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實之物。振古振今。未甞敗壞。有為之法。四相遷流。因當堙厄。君侯翹足可見。此蓋預言武宗之毀教也。頃之終。年九十三。門人建塔立碑。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乃克葬。
唐齊安
宗室子也。其先播遷。於是生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