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44-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宋-有严-第6页

三文。今是大師之義。恐不指前三。更詳之。
章安通以慈等對之
  貧女至加復病苦。譬理慈。飢渴所逼遊行乞丐者。譬名字慈。止他客舍。觀行慈。女雖生子未顯。可譬懷胎寄生一子。相似慈。父母俱沒者。慈與觀解俱從相似轉入。分真故名俱沒。生於梵天是分真.究竟兩慈。
雖聞四名。終不能識常樂我淨
  疏云。如生盲人。徒聞四譬不識真乳。外道亦爾。暗信圍陀寧知常樂。故云。而問他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一達名道路
  長遠二字。是彼注文。
歧旁
  歧道旁出。
劇旁
  今南陽冠軍樂鄉。數道交錯。俗呼為五劇鄉。

  交道四出。

  史記謂之康莊之衢。

  左傳云。得慶氏之木百車於莊。
劇驂
  三道交復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
崇期
  四道交出。

  四道交出。復有旁通。

  充之反。鳶之類。
失義而後禮
  老子之文只止於禮。後禮之下云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今文失禮而後智與信者。記主加之而釋五常耳。非老子語。
信不可忘等者
  非老子意。老本純滅仁義與禮信而尊道也。今云不可忘者。以道為本。五常為末。本雖喪而末不可忘。故云存五德。
弭從
  上緜里反。止也。弭恐應作靡。靡。披靡也。順貌也。
前雖內外。但譬內心
  依境發心。內是也。十種發心。外非也。
後云內外心境相對
  九非一脫。屬二邊外境也。中道之心為外境所動。故云外相對。
論騷擾
  騷應搔。乃搔動也。以手取曰搔。
有為無漏
  有字應作無。乃無為無漏。
親生為因
  生應作正。謂正助。
四三昧別。念佛通
  義例中引他人云。四三昧是別。念佛是通。荊溪云。此師自誤。今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攝一切行故曰通。反以為別。念佛通收一切諸行不徧。乃是通中之一。故名為別。
多生異端
  雖用一止觀結而通三止觀。通別文殊。義乃一耳。他人云。謂一止觀出於三外。繆謂頓頓止觀。
不具不雜亦復如是
  具對不具。謂具是頓。不具是漸。雜是不定。不雜是餘。二並是相對來耳。
論。四悉成五緣
  世界成發心。為人成四三昧。對治成裂剛。獲果第一義成旨歸。四五相對。自微之著。為漸五因。緣成四悉。反此可知。
或四悉成一因緣
  或談四悉成發心一事。或談一發心只得一悉益。亦須云。談一悉成一因緣。談一因緣成四悉。或多或少。緣悉相成乃不定義。
何得即以修行釋之
  以四悉會同三種止觀。且是消通文相。人不見之。謂是修行之相。
善不善愛
  經云。愛有二種。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凡夫之求善法愛。諸菩薩之求善法愛者。復有二種。求二乘者名不善求。大乘者名為善求。
及以九喻謂責主有餘
  經無主字。經云。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責有餘。二如羅剎女婦。三如妙華莖有毒蛇。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食之。五如婬女。六如摩樓伽子。七如瘡中息肉。八如暴風。九如彗星。云何名為責有餘。如窮人負他錢財。雖償欲畢猶繫在獄而不得脫。聲聞緣覺亦復如是。以有愛習之餘氣。羅剎女婦者。如人得羅剎女。納以為婦。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食。後食其夫愛羅剎女亦復如是。初食善根子。後食眾生。令墮三塗。疏云。初為二乘作譬。二乘斷習。如還財未盡。下八為凡夫作譬。責音債。
見滅煩惱斷故乃至淨
  經云。菩薩求大涅槃見。滅見滅諦。所謂斷一切煩惱。若煩惱斷則名為常。滅煩惱火則名寂滅。煩惱滅故則得受樂。諸佛菩薩求因緣故。故名為淨。
論。佛藏十喻
  一萎華佛身。二巖蜂淳蜜。三糠[禾*會]中米。四糞穢真金。五貧女寶藏。六菴羅內實。七弊衣金像。八貧女貴胎。九焦模內像。荊溪云。文雖有十。義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義故。
音場
  場應作場。
居色究竟等
  盧舍那佛初寂滅道場中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第十居摩醯首羅宮。即色究竟天也。凡歷十住處。
利用出入謂之神
  易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定吉凶於始。以前民用。出入者。陰陽往來不窮謂之也。
化事
  化身為伴。
默不俱
  答一時能說法。不比毗曇也。搜要云。何一時能說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時語默。
阿含無諍經。如水如火如巾
  水將惡用。火將沃死。巾用拭不淨。皆無嫌。更撿經。
略述綱要
  今取淨名疏注釋。彼文約土。
一質一見
  羅漢辟支佛。三種意生身。界內結盡。同生無餘。所見無異。今文約諦佛。謂推理中四諦之質。見相中釋迦之身。四果支佛見諦是無。佛是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