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1-天台宗

45-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天台宗-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唐-湛然-第49页

三語。遍歷下。次例。如文。
  若解下。結成三趣。由漸等教起於三趣。對於三教。合不可得及趣非趣為一圓頓。一切法中開為餘二。准上三觀亦合有例。但是文略。
  次此等下。會異名。妙境不殊。得名處別。隨義名思之可見。 三種種下誡勸如文。
  如如下。第五。舉譬妙境總譬前性修他結等文也。於中又二。初正明三喻。次勸信。初珠喻者。第一義天。故云天上。理性之實。故云勝寶。無染自淨。無外故妙。只一剎那。故云芥粟。滿自他果。名有功能。能滿他願。故名為欲。體是寶炬。故云寶也。真寶名琳。似寶名瑯。如正助門不出此理。非自他性故非內分。從不謀去。具利他用。非縱故不謀前後。非橫故不擇多少。任運故不謀。稱機故不擇。雖五味次第而常秘密不定。故非縱。雖諸教不同而適時增減。故非多非少。機應不當權實故非麤妙。觸緣斯現故云稱意。豐撿益物不窮故云穰穰。穰穰。福也。乃至正報珠亦現之。兩字去聲。非本無今有故不添。非本有今無故不盡。下之二譬語少意同。准此可知。
  三毒譬者。定有定無非二邊相。次三夢者。法性無明相對以消。多少亦應可見。翾。小飛也。夢悟相對。消之可知。安樂行夢。亦何異之。次若信下。勸信。如文。
  此不思議下。第六明境功能。下九名妙。良由茲也。
  說時下。第七収攝諸法以入觀境。一心中具自他修性等。
  次明第二發心。初起造趣名之為發。非前三教名真一心。三諦名正。菩提是果。境是所行。心是能趣。慈等所用。依教反迷。故名為發。制心順法故名為誓。期心有在故名為願。問。應先發。何故以境居前。答。若無所緣。心無所詣。亦可先已曾發。今令重教。於中為六。先總標。如文。次正釋。三結會境智。四簡非。五總結。六觀心。既深下。正文。釋二。先悲。次慈。先悲從說。今此從行。初又三。初明境。次正起誓。三結。初文二。初牒前妙境。故云一。苦等因果得名。故但云苦。三千一念。故云一切。凡一切言。皆准此也。只法性變作無明。故依無明而起於悲。
  次自悲下。歷境思惟。為起誓之由。於中又二。初明九非心。次明二乘心。亦寄次第而緣自他。初文又二。初明苦集。次明悲他。初又二。初三途。次人天。初又二。初明因苦果苦。次明誓由。初又二。先苦因招苦果。言昔苦等者。昔三途因也。轉環下。昔三惡果也。次而今下。今世果上復起於因。次百千下。驚歎為起誓之由。
  次設使下。明人天。又二。初明無道滅。如市易等。並譬相福。唯換三途。須臾又易。易換由福。更增罪累。故云翻更。苟者。取魚器也。相心如魚如蛾。相福如苟如燈。感果如入如赴。虗搆名猶計。世智名邪點。結厚為逾迷。苦深為逾遠。乏真理水名渴。感報增欲名更飲醎。反增生死名為更甚。即損道也。相福如鬚皮。三學如身體。相心如繫縛。受果如入向。却隨三途如彌堅。轉痛無明如盲。戒善如入。受果如棗。相心如不固。獲福如墮洑。
  次把刃下。歎無道滅皆趣菩提。如操刀得柄。若准相心如把刃把火。菩薩覩之如履虎尾。
  次自惟下。悲他。如文。斥凡夫及於六度。六度如毒。凡夫如偽。兼於二乘。
  次假令下。明二乘心即是一脫。二乘因果亦成誓境。於中亦二。初明無弘誓。但有二乘因果。次傷他。初又二。初正明二乘因果。蘇者死已更生。三藏不即。故如隘路。菩薩如公行。二乘如叛出。生死煩惱。損害涅槃。如怨心。故便三界皆名為國。周遍五道如備歷。三界無安如辛苦。失於大願名之為絕。更發小志名為復蘇。背大往於生死貧里。除糞求智慧錢名傭賃。生死為夜。涅槃如日。小果息處名為草菴。未發大心名不肯進。拙度破惑名為鄙事。
  次不信下。驚歎。愍傷之由。由背大故。方等猶謗。故不信不解不行名不識。不知別惑故可悲。不識別理故可恠。
  次思惟下。正自愍傷他。思惟是弘誓之始。鯁痛是悲願習成。傷之至甚。故云鯁痛。
  次即起下。正明弘誓。又四。初依境立誓。即約眾生起於初誓。次約煩惱起於次誓。以無緣悲經歷今昔。故並約事以論悲心。緣已發誓。須順理境。故下諸誓皆約三諦。慈誓亦然。
  次眾生下。明誓相。亦寄次第而明思惟。初是空相。雖知下。假相。雖知下。中相。一一皆歷兩誓明之。誓願既廣苦集亦長。
  三何者下。釋相斥偏。初斥藏。次斥通。次斥別。二觀猶有無明所縛。故云非脫。四今則下。顯正。於中又二。初法中道雙非。故非毒偽。次如鳥下。舉譬。又三。初譬中飛空不住。如即空而假。雖不住去。譬即假而空。次雖空下。合。三是故下。更以鬥空帖合。三故名下。結。
  又識下。次明慈誓為二。初境。次誓。初又二。初總牒前妙境。故云一樂等。
  次我及下。別明誓境。明無道滅。昔雖等者。但求人天。而不知求無作道滅為究竟樂。譬中。瓦礫如不識滅。營光如不識道。
  次今方下。依境發誓。又三。初立誓境。先約道起初誓。次約滅起次誓。次雖知下。明誓相。亦寄次而辨不次。初文。空。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