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萬物之自虗。
了緣生本自虗。故亦非有也釋上色之性空。
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宰者治也制也。皆取折伏為義割截也斷也。皆去除義。他宗所說多用比觀伏惑現觀斷惑。故宰伏斷割惑妄方曰證真。今實教。即物顯理豈待如此也。既非除物見真。故亦非無也。釋上非色敗空。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譚。
寢疾者淨名示疾於毗耶離城獨寢一牀。問疾品云。眾生病非真非實有菩薩病。示非真非實有。良以眾生緣空病。豈真實大悲示現。豈真實哉。
超日有即虗之稱。
超日明三昧經云。不保命四大虗稱者言也。亦有即四大而見虗之言。已上三經同證俗諦非實有無。
然則三藏殊文。統之者一也。
結上引意也。經律論曰三藏。上雖略引二經三文。以明緣性非實有無實。則盡三藏之文凡言緣性皆同此理。蓋以不有不無之理。統三藏之文為一故也。
△二明真俗不二。文三。初引經標異。
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
此引放光釋上中。論所明第一義諦。真俗絕待以為第一。今引放光經以第一真諦對俗。而論者良由說。則不過二諦為門第一真諦非言所及故。前中論雖云第一真諦但就。即俗明真以顯第一真諦故。今重引經標欲推不二之深旨。無成者成菩提也。無得者得涅槃也。理智二果真諦不立故。此即真諦不有也。
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
成正覺證真常俗諦之中二果顯然。俗諦不無也。
△二釋成不二。
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
有得意兼有成俗諦。言有得真諦談無得。俗無自體。全真立俗。故有得是真中之假號。如即水之波波假也。
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真諦言無得。是即俗之真。真理自實故。無得是即俗之真名。如即波之水水真。
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
真定不有俗定不無。
是以言真未甞有言偽未甞無。
述上對俗之真。故前論云諸法不有不無也。
二言未始一。
在言說為門不同。故本不一。
二理未始殊。
真俗不二證之。則木自不殊也。不二之理。即強名第一真諦也。所以即俗之真絕諸對待。故名第一也。
△三引證不二。
故經云(大品般若經)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
據門間。異約理。答不異此證上二理未始殊。
此經直辨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
此經之言意可通二。一則指前放光。又可指上大品問異也。
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
物則理也。諦門雖二理不可二也。故經答曰無異也。
△三述成正理四。初述成。
然則(承上之辭)萬物(俗諦事法)果有其所以不有。
果決也。推萬法緣性果決有不有之義。
有其所以不無。
緣性又亦果。決有不無之理。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
幻有非實有。
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性空非實無。
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虗。
性空之無非斷絕太虗無也。
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
緣會之有非謂真常有也。
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
夷者平除也。跡謂蹤迹有不常有。故不有無不除迹。故不無。
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說緣性有無。則似異有即不有。故無無即不無故有有無不二之理。不殊不殊之理。即第一義諦故曰不真空。
△二引證。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淨名經寶積童子歎佛。善說諸法。由因緣生故性非有無也。此則推緣會顯性空也。
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
彼經云。諸法如空故亦無有轉亦無無轉車輪有用轉之。則運動摧輾聖人法門有用說之。則破惑出塵故。曰轉法輪者牒也。說者受者及中間名句文義。皆從如來大悲心。及眾生善根緣上。而起緣性皆空。故非實有無也。
是謂轉無所轉。
結也。俗諦云轉。即俗之真。則無所轉。
此乃眾經之微言也。
此即真之義。乃為眾經言之微妙也。微妙故不可以有無得矣。
△三推釋。
何者(推也)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
此先逆說無也。邪見者正理之外起見偏滯斷滅物。若定無邪見執無。則非為迷惑。
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
逆說有也常見者。執諸法常住起見偏滯實有物。若定有常見執有。乃得正理下順顯非有無。
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
由萬物緣性。定非有無非二見所了。故執有無者。迷惑正道也。
△四結成。
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
既談真實諦理。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