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3-三论宗

3-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三论宗-注肇论疏-宋-遵式-第20页

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音義云。指百體之一體馬。萬物之一物。則且各舉一以言之。且夫是非彼。此百體萬物一一有之。莊子。唯明齊物是則皆是非。則皆非。此蓋自然之理。故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今借之以況彼。此是非之體。皆由人執以證上體不真。
  如此則深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結上所引經書。皆顯名體不實。此深遠言論何所不在。
  △三約證結顯三初舉人顯證。
  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
  通達名體即事證真故曰聖人也乘運也。悲願身土雖運化千端即事之真而真常不變履踐也。惑者癡昧之心。心事不一故言萬惑聖人。雖居處履踐於塵事。而常通達於玄微。淨名云。若菩薩行於非道。是謂通達佛道。
  者。
  牒上二句下釋所以。
  以其即萬物之自虗。
  即事而真物本自虗聖人證此故。
  不假虗而虗物也。
  破權小也。不能即事而真者須假觀慧推析滅事證真二乘。則灰滅身智方曰無餘。權宗則斷盡實惑。乃曰涅槃。今正簡異故。曰不假也。
  △二引證即真。
  故經云。甚奇世尊。
  大品經空生歎佛也。
  不動真際。
  真理是萬法之源窮事見理乃為際畔。故立強名曰真際。不動者不離也。
  為諸法立處。
  真理為諸法建立之處。
  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
  建立萬法之處。即是真理故。處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也。上則即真而俗。此則即俗而真聖人證。此豈為名體所惑耶。
  △三雙結玄旨。
  然則(承上立處即真)道遠乎哉。觸事而真。
  道者可履可向。即所照之理曰道遠乎哉。蓋言不遠也。凡觸物皆真。此結上理事不二。
  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聖者能證之人體者證也。神者不測之智用也。聖智亦不遠既即俗證真即不測之聖智也。此結上人法不異。又此結文通結歸前由至虗無生為有物之宗故。觸事而真至虗無生。為般若玄鑒之妙趣。故體之即神又觸事而真故。結前二論。真俗不二故。體之即神生後般若無知。已上釋不真空論竟。
注肇論疏卷第二
  音切

  (如至切)

  (府隔切)

  (倉奏切)

  (力含切)

  (於蹇切)

  (於屈切)

  (呼及切)

  (於其切)

  (五各切)

  (郎丁切)

  (丑領切)

  (似緣切)

  (居沂切)

  (式歛切)

  (其貴切)

  (力水切)
踟躇
  (上直知切下直於切)

  (莫爾切)

  (莫半切)

  (千故切)

  (在回切)

  (猪輦切)

  (釆音)
  注肇論疏卷第三
姑蘇堯峯蘭若沙門 遵式 述
  △大科第二明體用不二。顯智一。此論來意者。前顯不二之境。今明雙融之智。故次來也。然境非智。無以顯融通。智非境。無以發互照。良由智用和融。方顯真俗理一。但文不頓書。理不頓顯。故先明境。此明智。然智一之義。意有兩途。一則權實互具。二乃二用同體。實由二用同體故。權實互通故。對境則真俗互通。在智則根後同體。以一心三觀。照一境三諦。斯為般若無知焉。文二。初論文又二。初題目。
  ○般若無知論第三
  般若是梵語。此翻曰智。即用也。通權及實。或曰根本後得。如理如量。真智俗智名異義同。或曰在因名慧。在果名智。或曰實則名智。權則名慧。今因果權實通得智名。謂下論中竝不名慧故。知但以一用分二故。今通翻曰智。又前宗本篇中有漚和之名。文云。權慧具矣。今無漚和。則知智通權實。實智照理。權智照事。義分二照。用乃相融。此中實智照前不真空。權智照前物不遷。前既真俗相即。此亦權實互具。言無知者。即體也。體是本覺真心。心性寂滅。本無知覺。故起信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離念本覺。即今無知。為權實體故。六祖以無念為宗。神秀以離念為宗。雖分頓漸。皆明智體無知。所謂如珠發光。光還自照。本覺起照。還契本覺。即理智不二之義。華嚴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般若無知之旨。良在斯矣。若對上五名一義者。本無實相。法性體上起智用。權則達緣會。實則照性空。權實不二。還照本無等理。為一義也。般若即無知。持業釋。般若無知之論。依主釋。
  △二本文二。初序意三。初標宗陳惑。
  夫般若(雙標權實)虗玄。
  一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