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我言下。謂木石無情之流。頑冥之物。雖曰無知。非般若之無知。所以揀也。期。舊作其。悞書。
疏。神妙下。釋神明也。然出周易上繫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餘疏可解。但矜恃互出以就句便。此謂般若有知。但是神明。亦非不矜不恃之情。所以揀也。比無相下。有以不矜為無知般若。未識論文簡別之理。故此云爾。顏子下。論語文。曾子歎顏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虗。謂顏淵虗心不矜不恃也。孟反下。伐。矜伐也。事出春秋。論語云。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解曰。之反。魯人也。魯與齊戰。魯師敗奔之。反殿後。以護魯軍。方議行賞。之反至國門。佯抽箭鞭馬。以謂馬困不能進行。非敢殿後以護軍也。軍前曰啟。後曰殿。在魯哀公十一年。此亦虗懷忘功不矜不恃之流。可為世之賢哲。豈入理之聖人乎。論意以儒老不矜不恃之理。恐濫無知無見之心。故甄別研審。假問答以揀之。柰何反取不矜即為無知。令人拂臂爾。
疏。復審下。全舉前難以審賓意也。賓意謂聖人有而不居。非無知也。
疏。無乃下。然外書多有疏略云爾。
疏。大品下。歎淨品亦云。虗空清淨故般若清淨等。絕相者。絕知見作緣之相也。大論六十五云。作有二種。一人作。如布施等。二法作。如火燒等。般若非此。故云無作。無師者。非緣生故。自然者。非因作也。意謂本覺般若。性出自古。法爾圓成。非修非作。唯寂唯照。不同始覺因熏而起。依緣而生。亦不同法相四智心品種生緣作等。
疏。豈待等者。非如小乘滅智厭心。淪於寂滅。名無知也。亦非如莊老之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冥冥昧昧。守朴略昏默之道為無知也。
疏。假牒下。論亦太略。應云。若謂般若有知。但性空。故經云清淨者。
疏。惑智下。分別之心名為惑智。四倒有二。一凡夫本四倒。謂生死之本。即以無常見常等故。二小乘末四倒。謂生死之末故。即以常計無常等。廣如略鈔。六麤者。以能分別現識所現六麤等境。名為智相。即事識惑也。
疏。即真諦下。謂真諦是般若所知之境。以所知清淨故。遂令般若亦清淨矣。
疏。宛然者。猶居然異也。
疏。以軌下。謂真諦若有淺深之跡。可與般若為軌則。令知有際限。今既無之。豈有不窮之鑑哉。差亦差遺。
疏。此但下。以論初但總相包舉略示之而已。故此問答漸漸委釋。非指前四段之宗。
疏。此難等者。以知與不知敵體相反。般若一法兼具二名。所以難也。今且下。依世間道理故。法爾以來。由諸有情慣習之力。依種種物。立一一名。召物以通其事。然成立聖教。方便施設。故立三界.九地.諦.緣.學.度等名。依俗諦說亦皆可名之物也。故仁王經第一云。一切諸名皆假施設。乃至云。諸佛出現。為有情故。說於三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名正下。論語子路章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等。
疏。二名下。論語略。亦應難權云聖心無為。又云無所不為。
疏。例如下。上併舉二喻相違之名以況之。亦分喻也。以寒暖等體殊。般若唯一故。言教下。言。名也。名詮諸法自性。盡三藏之所說。理大同也。立名下。知者可以名有識。無知者可以名無情。水火等皆然。故疏云定體。
疏。此言下。置捨也。謂但可依實起名。依名索實。雙非下。謂聖心非有知非無知。若是二名尤不可俱立也。
疏。亦義引下。但合集放光等上下之文引之。不知下。正釋論文。令忘名下。不可守滯互違之名以定神心。唯可假乎二名以達妙旨。謂般若性淨。本無惑取之知。可名無知。名無知者。意在揀妄。豈神智之真名。謂般若靈鑑靡極。可云有知。名有知者。意表靈明。亦非神智之本名。故知聖教立名本為攝機。於不可明中強名之爾。故經云。無名無說等。法華亦云。但以假名字。引導諸眾生。奈何封名之徒隨名求實。守違順之名。求同異之理。譬執跡為兔。認指為月。此得名失旨之謂也。
疏。大方便下。此義前後頻出。
疏。微妙等者下。以前引經。真般若者無知無見等。用之等者。聖智之用照理。而恒遍達事而常周。聖智苟無。孰與道游邪。亦擬下。彼谷神章云。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論下。次云。順生死流者多著有。逆生死流者多著無等。
疏。謂般若等者。謂照體妙存。豈斷滅之無。雖靈鑑炳然。亦非常存之有。非一者。約義異故。非異者。約體一故。中道者。六十一論云。有相是一邊。無相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等。
疏。無以等者。以體一故二名得以相即。據此約二義而立二名。非體有二也。戒止者。戒其執名之人。令止之而弗執也。
疏。法性等者。釋論之真諦深玄。論文反明。疏意順釋。
疏。反明者。言經辭反明也。言見真者證見明見。非能所見。疏乃引論。順示解脫涅槃皆真諦也。
疏。意云下。且示妄心妄境以例真也。妄心生時託境以起。故以境為所緣緣也。真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