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3-三论宗

7-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三论宗-肇论新疏游刃-宋-文才-第31页

  肇論新疏游刃卷下
五臺大萬聖祐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
    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印開法真覺
    大師長講沙門   文才 述
  疏。涅槃者下。初略釋通名。通名有三。謂圓寂.滅度.無為。後二如下論自釋。唐譯下。即唐奘公三藏法師也。常樂我淨名之四德。此四且約翻無常等四倒以顯之。約治惑業苦三障以顯三德。然實具恒沙無盡性德。故清涼釋之。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即第一義下。指體也。然涅槃之體或指三德。或指真如實際等。今依表中也。故大經二十七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等。佛性乃涅槃因中之名。如大經云。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該通下。經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又云。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等。約位下。凡聖因果皆名曰位。二十七云。一切眾生悉有十二因緣。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未證者。二十一云。是大涅槃。凡夫未到。以有貪欲嗔恚愚癡故。三乘下。二乘涅槃但離煩惱虗妄。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二十七云。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了了等。皆顯三乘證未盡也。剋體下。自性涅槃。體無不遍。法無不具。闡提。此云無性。依法相宗說五種種性有無道理。此一闡提。焚燒善根。謗菩薩藏。法爾永無三乘不定乘等入涅槃性。若法性宗。一闡提輩但是無有聞熏。非無本有佛性。故大經第九廣斥闡提斷善不得成佛。至二十一經以後廣說闡提悉有佛性。故二十七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無上菩提故。二十一又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然後得成無上菩提等。若爾。何以善戒等經說一闡提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邪。答。準清涼.生公之意。但是毀責之辭。令彼不作闡提。如世之痛罵不肖之子云。此無人性。雖強力學之終無所成。彼若迴心。成人可望。如來亦爾。或曰。理性等有。行性或無。此亦曲會。未盡終極之唱。何者。彼經文云。善男子。佛性者謂其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一切眾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然後得見。闡提亦爾。又云。一切眾生悉有一乘。無明覆故不能得見。據此何獨爾邪。不減者。二十二略云。闡提斷善不斷佛性等。極喜者。初地也。謂此菩薩初斷二障現行。證二空真如。即是少分見佛性故。非增者。謂性本圓成。非新增故。出處者。易繫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儒以仕進名出。守志名處。論主以有餘名出。無餘名處。如下云生名有餘。滅名無餘。此亦略辨涅槃種類也。準出現疏。此四之外更列性淨方便淨。或真或應等。然論皆有之。至文當示。彼疏又引唯識云。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等。體用者。顯大般涅槃也。自性。體也本也。餘三。用也末也。亦可無住體用兼含。言混成者。體時恒用。末時恒本。未有非真之應非應之真也。細求下。論自識其玄。四而非四者。謂約出處之跡非四而四。約真應之源四而非四。無名下。初釋依秦主答安城侯書釋之。所引即華嚴須彌頂上偈讚品。具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云云)。二就下。約自性涅槃之體明也。涅槃下。二十七云。十相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遠離十相者名大涅槃。亦離有無之相。如下論示。本經下。經說有有因之名。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故云舍利弗。弗。子也。有無因之名。如薩婆車多。名為蛇蓋。實非蛇蓋。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如坘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強為立名。名為食油。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無有因緣強為立名等。釋曰。有因無因二種之名。此方亦多物能捕鼠名曰鼠狼。此有因也。藥名蜜陀僧等。有何因乎。皆是情想取相立名。名亦何真。依相立名尚入虗假。無相立名豈非強為。淨名下。如常所聞。徧友下。即華嚴七十六云。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徧友答言。善男子。此有童子。名善知眾藝學菩薩字智。汝可問之。當為汝說等。即徧友自不答也。首唱。先言也。發。越也。揮散也。謂論主演釋無名之旨。發越揮散。共稟下。謂教中已有無名之言。秦主與論主舉而明之也。述而不作者。論語文。自下釋論多依本經及出現大疏釋之。凡云大經。即大涅槃經。引他經則名之。
  疏。表端等者。端。首也。謂君臣之禮。凡上章秦首必稱臣。臣謂臣僕。男子賤稱。謙禮於君也。僧則國君捨之為方外之人。是國之賓。非國之臣。如易之蟲卦上九之辭云。不事王侯是也。古之沙門行業高者。天子不下詔。沙門不上表。但書相往來。如晉慧遠法師.唐苑律師等。亦有不免而上者。如安公之諫符堅。支遁之辭晉主。表首但名而已。流之宋世。雖三藏施護亦自稱臣。況其他乎。然儒之君子亦有肥遁。高尚其事。避色避世者。如子陵不臣光武。戴逵不友晉帝等。斯人亦多。論主時方年少。以方外自處。能以道賓秦。不以禮臣秦。故稱名而已。其高可知。老氏者。即三十九章文。
  疏。尚書等者。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