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湛然。傅釋上句。是妙有也。五陰永滅萬累都損。遂釋上句。是妙無也。此一雙兩句釋妙有妙無也。萬累都損故與道通洞。明物空智空。結不一不異也。
神而無功常存下兩雙四句。約用弁。此句正弁智用也。道通洞故冲而不改。此句舉物空以結智用也。冲。虗也。深也。清也。下兩句結智用非有無之。莊子注云。未曾有謝生於自然者。而必欣賴於針名。故理至即迹滅。以至理為一神而無功者也。體故有用。用故有體。體用雖殊。歸乎無二也。第四義結脩成用。有三科。一從初至伯焉而泰。結境智相絕也。暨。其冀反。訓至也。泊。依也。舟所依處也。
第二科。九流下結。其初用四禪四空欲界為九流。又九流者。外書有六家九流。一陰陽家。四時之順不可失。二儒家。于初之有不可失。三墨家。彈本節用不可癈。四法家。君臣亦不可改。五名家。正名實不可不察。六道家。七縱橫家。即上誑而棄其信。八雜家。兼儒墨而無不貫。九農家。勸耕桑足求食之業。所謂九流之哉矣。
第三科。斯乃下。戒勸也。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者。勸道必也此也。而欲下。戒勿惡取空也。搒。方莾反。之方域謂畢竟空為方域。境也。神道謂體畢竟空之智也。
○折竅體第一
竅。實也。亦研竅也。漢書陳平傳云。稻麥食其沒。又銜轍云。甲之剝。其曰實。竅。定實也。
此中難意。上開宗中有四義。第一依名釋義中餘無餘義作難也。什師論云。此妙行生身佛有二種。一常住法身如虗空等。第二十住菩薩得神通未作佛時具足佛十力等。以大智力廣度眾生不作佛。如普賢文殊等名為佛。名壽量佛。此中兩難。初就學佛作有餘難。後就學佛報謝歸於無為作無餘難也。文有三義。一以名定實申經意。二請誡下各難餘無餘。三然即下雙難也。以名定實者。夫名號在法。秤謂在言。不自起必因可名之實。名謂釋迦。號謂十力等德也。反本者。就本為無餘。神道者。據迹為有餘也。
第二義別難有二科。一有餘難。二無餘難。初有餘難。如來大覺法身初建者。義開斷惑。三家不同。一云。金剛時斷惑盡。種智不斷。但無常報身未謝。故云學佛。大亮師.愛師.旻師與文等同用此說也。二云。唯佛時惑盡。故云佛智所斷。即儒師.宗師.藏師等所用也。三云。金剛終時惑盡。佛智為解脫。證得常住。瑤師.誕師.雲師等皆用此說也。地論師有兩說。一云。金剛心斷煩惱涅槃鄣都盡。佛智斷智障盡。一云。金剛心時智障涅槃障都盡也。此三義中未知肇師適用何義也。什師注維摩經菩薩入不二法門云。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止。今此一文二家諍之。一家執此文云。不噵佛盡法性。故知金剛盡也。一家云。盡法性者唯佛是也。又婆沙出頓悟者說云。金剛心時頓斷眾惑。而釋道安師遊疑略云。薩云若者。言其得一。於金剛惠一時成一切智。無知也無不知。今此論云。曜薩云以幽燭。斯即金剛之惠無幽不燭。即種智滿。種智既滿惑無不盡。即惑盡義也。而報未盡。故是無常也。生法師亦云。斷惑實是金剛。而佛智有功。猶聖王由治。
下理民而秤治歸王。大論云。成佛有二種。一實行。二權迹。實行者。菩薩坐樹下入第十地名為法雲。譬如大雲澍雨連下。無間心自然生無量無邊清淨佛法。念念無量。放眉間光降伏魔怨。十方諸佛慶其功勳。聖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十地功德變為佛惠。斷一切涅槃。習得無礙解脫。十力大惠一切佛法也。權迹者。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此中更說第十地。所謂菩薩行六度以方便力故。過乾惠地乃至菩薩地。住於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故十地經第十地云。十方諸佛光明入菩薩頂時。名為得軄入諸佛界。具佛十力。當墮佛數也。今此中難意俱就修成.應化二種法身為雙難也。本即法身。初建迹即樹王成道。本滲八解之清。迹浴尼連禪河。本憩七覺之林。迹坐菩提樹下。下皆例之思。
結僧那至溺喪。明本地發心智也(僧那翻為弘誓)。結弘誓於初心。如成山於初[竺-二+遺]也。
仰攀玄根俯極溺喪者。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溺喪者。喪謂云失鄉而殊奔者也。遠師云。然極溺俗相。說相拔幽根於重劫也。
三域下。明學佛出世擬化之用也。三域謂三界。大方謂涅槃。一緣應現大千謂之大方也。開八正之平路。即是教也。坦眾庶之夷途者。謂平等說無境也。馳六通之神驥。即是權智也。乘五衍之安車者。謂五乘人秤機如安車也。出生入死與物移者。莊子云。至人無死生。但排前返化之理而行於天下。窮化母之始物下至永倫大虗。還就金剛本地。終照周義也。物無名時為始。有名即為母。言窮真諦用也。玄樞者。樞是制動之主。門戶扉樞。莊子云。是非莫得其偶。任之道樞也。言極俗諦用也。廓靈宇於無壃者。金剛心報謂之靈宇。什師實相論引往生品云。猶處玄廓之境者。若以猶獨處玄廓為本。來化眾生此復何咎。如四大河水從池流出。到諸方域爾乃得用。諸佛法身止如如也。當其獨絕玄廓之中。人不蒙益。從真身化無量身。一切眾生爾乃得益也。虗室曰廓。莊子云。不可內於虗臺。虗臺者心也。離騷云。閇空于之孤子。住宇居也。實而無處者宇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