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後得三字。因果二計俱破。問。前五識既唯後得。於果上何時方轉。何所利用。答。第八大圓鏡智初開發時。彼前五識即成無漏現三類身。應差別機於三界中息苦輪也。前五識竟。
頌曰。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三性下。第二章。頌意識也。第六意識乃一身之主。內依七八。外依五門。二乘人不知有七八二識。但執此第六為主人公。以此識有為法中最殊勝故。諸性量境俱通。五十一心所全具也。三性者。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者。於善惡二性無可記別。三量者。三種心量也。現。則顯現。如前五識緣性境也。比。則比度。緣帶質境。非量者。謬生量度也。以意識有五。故通三量。五者。一定中獨頭意識。緣定中性境。二散位獨頭意識。緣受所引色。是帶質境。三夢中獨頭意識。緣夢中獨影境。四明了意識。與前五識同緣五塵性境。五亂意識。緣病中獨影境。定中明了是現。餘皆比非。或云明了通三。俟考。三境者。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也。論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乃八識由相分。不從見分心。分別而起。故曰不隨心。盖即本識心中。實有體相者。所謂體實相分境也。有二類。一離言。二假說。離言得其體。假說會其相也。獨影境者。獨從分別變起有二。一無質獨影。全無實體獨有影相。如空華病夢等境。全是見分生起。二有質獨影。因過去五塵落卸影子。如水月鏡相等境。此二獨影俱不離見分。分別心起。故曰獨影唯從見也。帶質境者。帶謂連帶。質謂形質。有真似二類。心與心連帶而起者謂之真。心與色連帶而起者謂之似。如第七識緣第八識。其能所皆心。以其二故。故有連帶之相。此相無體。全從能所二心兩頭連帶生起。故曰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問。此與無質獨影何異。答。無質獨影不假所緣。唯於見分心上忽現病境空華等也。似者如第六識。緣過去境。是以心緣色。其中相分。亦似能所二法連帶而起。然色境無知實無生起但從能緣之心一頭而起。故曰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此二帶質通乎七八。故頌謂通情本也。情即末那。本即賴耶。性種等隨應者。性謂三性。種謂種子。等。謂等界繫。三科。異熟。共有五法。一性境。是三性中無記性。故不隨見分心通三性。二性境。是相分境。自有種生。故不隨見分種上。三性境。是欲界五塵實境。故不隨見分心通上界七地。四性境。是三科中五塵境。故不隨見分通三科。五性境。是異熟中相分。故不隨見分通異熟心。是以五法推性境不隨分別心也。獨影唯從見者。亦以五法推之。一謂獨影境有分別。唯從見分善惡二性起。不從無記性起。二謂獨影唯從見分種生。不從相分種生。三界繫。四三科。五異熟。皆約見分說獨影可知。帶質通情本者。亦於五法中。論其通義。故曰性種等五法。隨三境而應之也。第六通三境者。即與前五同時意識。一見境時。不假作解即得境相。是為性境。緣心心所。是帶質境。緣無體法是獨影境。三界輪時易可知者。意識是生死輪迴中作業主。於諸識中。動身發語最為殊勝。其相麤顯。於三界中易為輪轉。故曰可知。具五十一心所。如前已出。此五十一心所。乃心之相應而起者。各有體性業用。隨三性善惡之境。臨時發現。與心相應。故曰各配之。其三性三界三受。及根本。隨眠。信等善十一。恒隨心所等轉易不常。相連而起。以第六動身發語獨為最故也。引滿能招業力牽者。引謂牽引。滿謂滿足。第六有力能引起餘識造業。又能滿足餘識業因。又能將業招引後果。至於果上。業力愈勝。牽而不息。故有輪迴。故曰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下。謂意識至初地初心。用二空觀智。斷分別二障。使識根不起。而無漏智方現。然俱生二障猶存。二障者。煩惱所知也。煩惱。又名通惑。三乘同斷故。所知地上別斷。故曰別惑。二乘心外有法於所知上不明。故曰障。此二障有麤細。分別心起者麤。與身俱生任運起者細。故前五至初地斷分別。至七地用雙空觀。令末那識歸種子位。方得俱生二障不現。而無漏智方純。成妙觀察智。故曰。觀察圓明照大千也。
頌曰。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帶質下。第三章。頌第七識也。前六種識各依緣生本無自性。此識乃第六之根。有覆無記性。依本識見分起。還緣本識相分之質。故曰帶質境。情。謂見分。即七六。本。謂本識。即第八。以所緣八中見分。執為自內我。其我非我。故曰非量。恒恒心所。審而思之。執我不捨。一切有情。從此日夜昏迷。以有根本四惑。八種隨眠。相應而起故也。六識呼此為染淨依。以第六依此。執我成染。空我為淨。故此與六。同初地